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成功全憑實力,毫無僥幸,只有失敗時才會認為是運氣使然。
運氣好啦!
在交易員的世界里,有個名詞叫“炸毀”。它指的不只是賠錢,而且是損失金額超過預期,以致在這一行再也待不下去,如同醫生失去行醫執照或律師被取消資格。
單憑直覺,被炸毀的交易員應該都是“差”的交易員,事實是在被炸毀的交易員中不乏是在各大投資公司里的明星交易員,在《隨機漫步的傻瓜》一書中開篇提到約翰,相比于多疑的塔利波,他是一名高收益交易員,住著更大的房子、開著更好的車,但其無論是學歷、思想或者體形都不如塔利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塔利波也在納悶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么機會,才使得明明不如他的約翰比他看起來更成功。真相是不是塔利波錯過了什么,而是約翰不知道自己身背著一個隱藏的風險,即稀有或隨機事件的概率(可以理解為黑天鵝事件)。借用書中的話,參與高收益市場,就好比在鐵軌上打盹,終有一天下午,突然其來的火車會撞死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你可能每個月都賺錢,也可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賠掉多年來累積下的利潤,甚至更多。約翰就是在加了杠桿之后遇到了一次很罕見的下跌,雖然幅度不大,卻依舊炸毀。
從長期來看,約翰的炸毀是必然的,之前的成功更多的應歸功于運氣。這就像玩賭注是1000萬的俄羅斯輪盤,如果是可填6發子彈的手槍,縱使你有5\6的概率暴富,還是有1\6的機會讓你喪命。沒人可以是俄羅斯輪盤的常勝將軍,活著的人只是運氣好而已。
廣義的來說,運氣應該被定義為適應性。“適者生存”,放眼動物世界,總體而言,動物是有適應力的,但不是每一只動物都能適應,而且不是時時都能適應。一只動物生存下來極有可能是因為它的樣本路徑很幸運,躲過了的小行星的碰撞,也適應了隨之而來的寒冷和食物短缺。同理,一個行業中“最好的”人才之所以成功,可以理解為他的技能恰好完美適應了他所處的周期或者某一條樣本路徑,而沒有被稀有事件的風險擊中。
概率盲嗎……
笑來老師的專欄在講風險時,提到過“風險的大小與投注金額的大小成正比,而不是賠錢的概率”。書中也有類似的一段話,“如果失敗的代價過于沉重、難以承受,那么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高根本無關緊要。”,這背后的原理是概率的不對稱性和期望值的不對稱。
如果你有95%的概率賺1塊錢,但卻有5%的概率賠100塊,那么你收益的期望就是賠4.05元。
相信大多數人面對這樣的情景,還是會選擇去賺1塊錢,而不會想著賠100塊的場景。人們在基因構造上就缺乏應用概率的能力,因為我們在一個時間點只能想象一種固定的狀態。就好比你計劃著去旅游,一個選項是去稻城亞丁,一個選項是去馬爾代夫,在固定的一個瞬間,你腦海中永遠是浮現其中一個地方,而不可能是50%的雪山圣湖,50%的沙灘棕櫚樹。再試想,二者的概率分配不是相等的,你有85%的概率去稻城亞丁,15%的概率去馬爾代夫,真是無法想像在腦海中如何線性的映射出那樣的景象。
我們都是概率盲,概率盲不局限于指人們不懂概率知識,更準確的說是人們無法用概率的知識戰勝自己的直覺。基于人們是概率盲這個事實,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發現了很多與直覺相悖的現象。書中有個很好的例子,來自于醫學界。
檢驗某種疾病時有百分之五的概率誤診,這種疾病在總人口的患病率是千分之一。現在隨機檢測一群人后,發現有個人的檢測結果是陽性,請問這個人真的染上這種疾病的概率是多不呢?不要著急,請仔細的想想再回答。
大部分醫生會張口回答95%,正確答案是這個人患病且被正確檢測的條件概率,是1/51,約等于2%。直覺的95%和正確的答案2%之間的差別,就是一種認知偏差。認知偏差中又數存活者偏差,對人們影響最大。
看看書店中有多少講成功學的書吧,成功真的可以復制嗎?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成功的人士容易被看見,但那背后有多少失敗者,我們是不得而知的。當樣本的群體足夠大時,只要有一丁點隨機因素的影響,總是會有少部分人成功的,這種成功可能與他是否有過人的才華和技能沒有一點關系。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巴菲特講的全美拋硬幣猜正反面大賽啦,假設我們動員全美國2.25億人明天早上每人賭1美元,猜一下拋出的一個硬幣落到地上是正面還是反面,贏家則可以從輸家手中贏得1美元。每一天輸家被淘汰出局,贏家則把所贏得的錢全部投入,作為第二天的賭注。經過十個早上的比賽,將大約有22萬名美國人連續獲勝,他們每人可贏得略微超過1,000美元的錢。再過十天,將會有215位連續猜對20次硬幣的正反面的贏家。通過這一系列較量,他們每個人用1美元贏得了100萬美元之多。現在,試問這些新貴出的成功學書你會信嗎?
這里面的概率知識是人們所關心極大值的期望值,取決于隨機性的大小以及樣本的大小。寫到這里,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通常上一年收益冠軍的基金,下一年的業績通常不好。更進一步的說,即使是連續幾年的業績突出的基金,它下一年的業績也很難說的清。在很多領域,歷史業績不像我們以為的那么有價值。假設有1024只基金,從理論上來講,至少為有一只基金連續10年營利或者業績突出,更何況市場上的基金的數量何止1024?
怎么辦呢?
投資界泰斗查理·芒格曾經說過,在商界有條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則:
1. 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
2.非常嚴格的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在這個充滿隨機性的世界,隨機漫步只能被生活愚弄。我們看不清真相,錯誤相信直覺帶來的認識偏差,讓我們忽略自己的成功有時僅僅是運氣,又太執著于追錄別人成功的經驗。我們一方面拒絕隨機性的帶來的運氣,另一方面又倍受隨機性之苦,想不明白的回憶下你第一次買股票后,是不是一直盯著K線圖,目不轉睛,一旦下跌就賣出,然后看到漲了,又急沖沖的買進。
個人認為,在這個隨機的世界里,要想過的還不錯,必須要有深入的思考能力,能分清哪些方面隨機性起了主要作用,應該重視;哪些方面隨機性制造了噪聲,應該忽略。這個深入思考的能力就是李笑來、羅振宇、傅盛等人強調的元認識能力。認定它,不斷的想辦法加強它,讓它成為一切行為的基礎。無奈的是我們思考的再深入,隨機性永遠是最終的裁判!可喜的是,命運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我們行為。
在具體場景中,可以想想笑來老師在講鏡像世界的文章里提出的公式
成功=技能+運氣
相同的思想,不同的角度,書里有這么一句話。一名牙醫賺到100萬美元要比一名買彩票中獎賺到的100萬美元值錢。不難想像重復100次,牙醫只要不太倒霉,他很有可能再次賺到100萬,而再次買彩票中獎的,我只能呵呵了。最穩妥的賺錢方式是擁有一項受隨機性影響小的技能,并以此為生。但生活如果少了隨機性,未免太無趣了,游戲之所以吸引人,隨機性的獎勵和爆擊絕對是其中一個原因。
最后以書中一段話結尾,
現實是各種事、物隨機的結果,知識則來自對現實的歸納,所以,事物的發展是非線性、不對稱的,突發事件隨時都可能發生,抱著“萬物本是如此”、不運用概率知識行動的人通常都會被稀有事件打得慘敗,極少數人則時刻運用批判性思考,如索羅斯,把每天都當作白紙,從稀有事件中獲利。基于這種不確定性,我們要怎么辦呢?如果足夠聰明、理性和幸運,我們可以從稀有突發事件中贏利,如果不能——請優雅!
題外話
17年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是每讀完一本書,必須寫篇讀書筆記。《隨機漫步的傻瓜》是李笑來在專欄里推薦過的一本書,自己斷斷續續的看了一個月,在上周末看完。合上書,卻發現說不出個一二三來。想著自己定下的目標,有些打怵。但為了防止自己為不寫讀書筆記找合理化的理由,自己死磕了下自己。
認知不到位,只能靠輸出倒逼輸入了,切身體會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