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又可
節選自張又可散文集《青春的遺囑》
在這個充斥著故事的地方,有的帶著希望的故事進來,最后帶著失望的故事離開;有的帶著不幸的故事進來,最后帶著健康離開;有的帶著眼淚進來,最后帶著哭泣離開;有的帶著喜悅進來,最后帶著幸福離開。這些故事被書寫在醫生和護士的白衣上,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只要你見到那白色衣抉飄飄,你就能讀出來故事來。
一直不知道大多數醫生護士為什么穿白色的衣服,后來得知是在1868年,英國著名外科醫生羅斯特把“巴斯德消毒法”應用于醫學,在他主持下的格拉斯哥醫院進行了改革,醫生、護士由原來戴灰禮帽傳達禮服,改為戴白布瓜皮帽穿白大褂。而我一廂情愿的認為,白色是為了書寫醫院的里的故事,在他們的白色衣抉間書寫了太多的故事和經歷。
從小因為體弱經常去醫院,兒時對于醫院的記憶便是空氣中充盈著濃重的藥味,似乎看到了醫生就看到了希望,看到只露出一雙眼睛的護士,在腦海中總在猜口罩下那個人的表情是微笑還是哭喪,不知道隔壁病床邊的人為什么哭泣,也不知道那一滴滴冰冷液體流入到我的身體中后會不會很快便暖和……
直到現在長大了,對醫院更多的感覺是:醫院是死者的往生林,是健康的發源地,而空氣中充斥著的不僅僅是藥味兒,而是一個個生死輪回,悲歡離合,希望和幻滅情愫的集散地,他帶著故事來到這里,你帶著故事離開,到最后各自攜帶自己的故事消失的世界里。
記得畢業后一年后的一次經歷,同事受輕傷住院我在去看他的時候看到醫院樓道里臨時病床的墻上貼滿了很小朋友的畫的畫,有藍天白云,有綠樹紅墻,有書本課桌,在每一幅畫的角落里都會有這樣一句話:祝你早日康復!正當我看的出神的時候,樓道不遠處護士和一個女人推著輪椅過來,輪椅上坐著著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望著我微笑。后來聊天得知,這個十歲的小男孩兒,幾天前不適去看牙齒,當時沒有什么異常。幾天天后,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腫大的淋巴結把氣管擠壓的很細,呼吸停過一次,這次看見他的時候雖然臉上沒什么血色,但是很精神,雖然因病不能說話,他拿著媽媽給的手機,運用剛學習的拼音打出字來告訴我們想做什么。很可愛,很聰明的孩子,他說,他想喝旺仔牛奶。孩子的樂觀堅強感染了不少來看病的孩子,孩子們紛紛畫畫來鼓勵他。
孩子的母親異常平靜和堅強,雖然事情發展才只有幾天,真的很難讓人接受,但是她沒有在孩子面前掉過一滴眼淚,她怕孩子覺察到什么,我走的時候,順路陪孩子媽媽去收費處,孩子的媽媽剛一離開孩子視線再也沒忍住,淚如雨下。我能做什么?似乎什么也不能做……
收拾好感慨,剛剛走出門診大廳就遇見了多年不見的一個朋友和他懷孕六個月的老婆來醫院例行檢查,瞧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大肚子的老婆散發出滿足的母性光輝。我連連道喜,怪嗔他結婚為什么沒通知我,他似乎要和盤托出他和他老婆的一切不容易最終走在一起的傳奇經歷。我怕耽擱他們檢查說回頭再聊。至少他們是帶著喜悅和幸福的故事走進了這家醫院。
在這個充斥著故事的地方,有的帶著希望的故事進來,最后帶著失望的故事離開;有的帶著不幸的故事進來,最后帶著健康離開;有的帶著眼淚進來,最后帶著哭泣離開;有的帶著喜悅進來,最后帶著幸福離開。這些故事被書寫在醫生和護士的白衣上,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只要你見到那白色衣抉飄飄,你就能讀出來故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