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正在拖地,看著拖把在瓷磚上滑出明亮的水跡。突然聽到外面有熟悉的梆子聲“邦,邦邦”。
我不知道在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賣豆腐的總是拿著一節竹筒做的梆子,用一根木棍敲出規律的節奏。總之,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賣豆腐的來了。小時候爸爸賣豆腐都是用小推車推著,熱騰騰的豆腐在薄薄的包袱底下冒著熱氣,一桿秤擱在包袱上。每走一段路,或是轉個彎,爸爸就放下小推車,拿起梆子敲起來“梆,邦邦,梆,邦邦”。聽到梆子聲,大娘大嬸兒們就紛紛端了家什出來。熱騰騰的一塊豆腐端家里去,澆點蒜泥,拌點蔥花,省時省力。所以現在家里人很少說買豆腐,都是說端豆腐。現在大家買菜方便了,去超市應有盡有,也很少聽見梆子聲了。但是總覺得超市的豆腐沒有自己家做的香。
小時候還有一種聲音,一聽見就會讓人垂涎欲滴,那就是賣江米糕的。賣江米糕的人大多數是外村的,所以一半都是騎著二八自行車,車座上載著一個木板,板子上放的是江米糕,走街串巷的吆喝“江~米~糕~~”。喊“江”和“米”的時候只要稍稍拉長了就行,喊“糕”的時候要在中間拐個彎,然后把“ao”的音拉長,聽上去很有味道。那個時候家里有大米的很少,能夠天天吃大米飯的根本就沒有。所以這一聲聲“江米糕”的叫賣聲揪扯著小孩子們的耳朵和味蕾。有些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的父母循聲而來,有些比較寬裕的父母想給孩子買點好吃的也尋了來。江米糕是半圓型的,大概是在鍋里蒸熟了直接扣到板子上的。賣家拿起刀,輕輕切下去,跟據買的多少切下或大或小的一片。每次我買的都不多,所以是薄薄的一片。晶瑩剔透的大米清晰可數,中間夾著紅棗,吃進嘴里又糯又甜。長大之后就在也沒有見過賣“江米糕”的,大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簡單的作法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被時代淘汰了。
那個時候買東西很不方便,所以有很多走街串巷做買賣的小販。買雞蛋的,賣小雞的,賣鍋餅的,收頭發的。我家門前是一片空地,居高臨下,很容易就能聽到那一聲聲吆喝。
現在人們生活好了,走街串巷賣東西的基本上沒有了。即便是有也不會自己吆喝了,大喇叭一放,整個村都能聽見,那一聲聲吆喝的味道只能埋葬在記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