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錢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即與古代的銅錢相對應,指紙制的錢幣,最早的紙幣是我國的的交子。
一種說法是漢族民間祭祀時用以禮鬼神和葬禮及掃墓時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幣之一。這種燒紙錢的習俗來自東漢,后流傳至今。現多用后一種解釋。
迷信者在祭祀時焚化給死人或鬼神當錢用的紙片。亦可望空拋撒或懸掛墓地。形狀有圓形方孔如銅錢者,也有紙上打些錢形的。據《新唐書·王玙傳》記載, 漢 以來喪葬者埋錢于墓壙中,稱瘞錢, 魏 晉 以后則演變為用紙錢。
唐 張籍《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宋史·寇準傳》:"縣人皆設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掛紙錢。"《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墳上燒紙錢去。"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二:"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亦稱" 紙銅錢 "。 清洪升 《長生殿·哭像》:"疊金銀山百座,化幽冥帛萬張。紙銅錢,怎買得天仙降?"
基本含義
起源
漢族民間信仰傳說燒紙錢的習俗來自東漢。據說是造紙術發明者蔡倫之徒尤秀才,想出的推銷"紙張"手法:尤秀才假裝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之,賄賂神只,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后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于是"紙"立刻成為最暢銷的產品。此傳說的其他版本則大同小異,只是主角尤秀才,換作蔡倫本人,或蔡倫的兄弟蔡莫。
這些說法,都被認為是鄉野傳說,不太可信。據唐代封演著《封氏聞見記》記載,古代埋圭、壁、幣、帛祭祀鬼神,漢代埋寶錢陪葬;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3]。有詩云:"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云"[1]。從埋錢轉變為燒錢,可能和佛教有關。有學者認為,佛教的傳入,燒錢也隨之盛行。故可知燒紙錢由來,應該是受到印度或中亞習俗的影響。印度或中亞人認為,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紙錢本身,則出自中國本土。
概念
中國舊時祭祀時用以禮鬼神和葬禮及掃墓時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幣"之一。又稱冥錢。一般是將白紙剪成銅錢的形狀,屆時或拋撒于野外墓地,或焚化給死者,漢族民間一般將此稱為撒紙、燒紙等。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于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由此可知,紙錢之俗早在漢代就有了。魏晉以后,南朝齊之時,人們普遍改為以紙寓錢祭靈。此俗一直沿習至今。
但凡出殯,移動靈柩家屬都會走在前面散紙錢於路上,名曰「買路錢」。據《事物原會》稱:"近俗出殯,扛柩而行,令人前道,散擲紙錢,名曰「買路錢」,謂即高柴買道之遺意。又曰日本國,凡出殯,殰前設香亭一座,名謂孤臺,令一人在前散銅錢而行,亦名「買路錢」,任貧乞者拾之。似俗又自日本流入中國矣。"
"紙錢",種類不一,據筆者查史記載,一共有三種。一種是最古時候的"打錢",是用木槌和鐵制的錢模,把錢的形狀打在土紙上;一種是"剪錢",就是俗話說的"買路錢",以土紙裁為方塊,貼以金銀色的紙箔,或折成元寶的錠狀,以像金銀;一種是"印錢",是仿近代的紙幣、銀元,印上"冥通銀行"以及各種數字的金額。就如人世間流通的紙幣。紙錢的產生,原于古人篤信靈魂不滅的意念,認為有天堂和地下世界,就要給死去的親人在天堂或地下世界有使用的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