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以往皆為序章。話說苗晉卿從刑部尚書位置上退休,故事并沒有結束。
時間來到公元755年,苗老人家71歲,正是安享晚年的時節。人欲靜而風不止。玄宗的愛將安祿山造反了,叛軍一路南下打下了東都洛陽,第二年(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燕”國。大唐急調十萬精兵東出潼關,倉促應戰,遭遇慘敗,長安危在旦夕,玄宗帶著一群臣工倉皇出逃。叛兵隨即打進了京城,一些來不及外逃的京官被抓后送往洛陽,在安祿山的偽政府當了高官。其中等級最高的是前宰相陳希烈和大理寺卿張均,他們兩個當了偽政府的宰相(侍中、中書令)。
關鍵時刻的選擇往往決定人生的走向。苗老爺子在長安陷落之際沒有坐以待斃,逃到了山里,南走安康,后來聽聞新皇帝登基,又向西輾轉到鳳翔郡,投奔了新繼皇位的唐肅宗。苗晉卿的到來就像一陣及時雨撒進了肅宗的心田!朝廷危難,正是用人之際,作為前朝重臣的苗晉卿帶了好頭,極大提振了肅宗收復大唐的信心。況且苗晉卿有著豐富的基層治理和中央執政經驗,人才難得,肅宗感激,當天就任命他為侍中(中門省的一把手,正兒八經的宰相!),所有軍國事務一并咨詢他。
命里有時終須有。苗晉卿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從一介草根做到了大唐的宰相。757年,大唐收復兩京,朝廷還都長安。肅宗論功行賞,苗晉卿被封了韓國公。按唐代的官職制度,國公是一品,就算是宰相職位的侍中也不過三品,以文官封為國公,享受一品爵位,人生圓滿,莫過如此。苗晉卿滿足嗎?當然滿足,他申請再次退休,肅宗便免了侍中的職位,轉做太子太傅(還是一品!)。
機遇總是偏向有準備的人。苗晉卿能做宰相有運氣的成分,但也靠實力。據傳,他很聰明,文書案薄過目不忘,由于吃過舞弊案的虧,做事通達老練,小心謹慎。這不,卸任侍中沒過一年,肅宗覺得還得由他來干才放心,于是再度出山任宰相。沒過多久,太上皇玄宗駕崩,肅宗身體也不佳,想讓苗老爺子做攝政大臣—冢宰,苗晉卿很理智的拒絕了。不久,肅宗駕崩了,代宗繼位,治喪之際,仍讓苗老爺子攝政,總理軍國事務,苗晉卿再一次理智拒絕。那篇折子內容很長,總之引經據典,既講君臣之分,又敘國民之情,言辭懇切。據說代宗看后流淚恩準。此時的苗老爺子,年老多病,雙腿中風不能走路。皇帝優待,讓人用轎子抬著他上朝,上一天休息兩天,并且特許在延英殿論事,開創“延英召對”的先河。
故事還沒有完。763年,大唐西南面的吐蕃打將過來攻入長安,代宗倉皇出逃。苗老爺子時年79歲,癱瘓在床,跑是不可能了。吐蕃兵得知三朝元老苗老爺子尚在,前去問情況,苗老爺子從頭到尾沒開口回答一句話。事實證明,他再次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現了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政治立場。765年,苗老爺子壽終正寢,終年81歲,皇帝停朝三天以示悼念。
苗晉卿的最終謚號為“文偵”。不是所有重臣死后朝廷都給謚號,也不是所有謚號都能叫“文”,“文”是古時候給大臣謚號的最高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