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酸的故事。但不夠寫實!
中間一些拍戲場面挺好笑的。我的記憶里描述拍戲,有這么幾部電影《三十年細說從頭》《喜劇之王》《自娛自樂》《我要成名》等(六小齡童也有一部電影講拍戲的,名字忘記了)
電影的結局,是開放式的讓群演來回答,大多相信自己會成功。而不是刻意描述哪位群演成功,努力做一件事情,不一定能成功。成功這個詞語,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都不一樣。
我很喜歡最后“凱哥”發瘋的戲,那就是漂泊在外的人,各種無形、有形的壓力匯集一身,所爆發出的形態。
我推薦給朋友,會說,這是講訴我們外地人在外打工的故事。群演只是換種身份而已。里面的群租房,就是我們剛出社會時的場景,一個房子隔了很多很多房間.....................
6月份,李敖在80歲演講大會上說,
“現在年輕人已經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了。”
教育、網絡未普及之前,高學歷的人靠著信息不對稱,掌握著核心或部分重要的信息、技術,可以在社會上謀求工作,薪資也不低,還受人尊重。現在變了,人人可以獲得知識,人人都會打字,除了一步一步慢慢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爬行,偶爾會有上升機會。民國伊始,中西碰撞,靠著西方部分知識的中國人,就能出人頭第,開創很多學科和就業機會。被譽為蔣介石的文旦,慈溪的陳布雷,人家沒留過學,但是學習外語,中文又好,各大報社競聘主編,更別說之后的仕途之路。
我難以想象在橫店的群眾演員能成功,電影里面有一場戲在飯店討論,為什么來橫店?成功了嗎?結論很簡單,沒人賺到錢。雖然有人說,“我已經成功了”因為他之前的工作是挖煤,逃過一劫。
橫店的群演已經形成產業鏈了,片中演員要靠著“發票”領工資,都有固定工資了。在產業鏈的末端,很難出名。
同類人群來講,群演這么多,除非你堅持,但是堅持很多年,賺不到錢怎么辦?還要吃飯住宿。離開了這行,又要重新開始,起點又比別人低了。
還有一群同類,就是藝術院校的表演專業,從不成文的社會等級上說,更比不上他們。
我覺得橫店的群演是死路一條。爾冬升導演,他發現了這么一類人群,試圖通過他們形形色色的故事,讓我們關注,可關注了又怎么樣。
除非群演跳出電影這一行,改道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他們有演技,有沖勁,可以把自己的東西,放到網上,讓我們來看。我不知道屌絲男士的成本有多高,但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雖然里面除了常常按腳的那個胖子,其他顏值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