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為《變形記》第十四季20170722-0729《迷茫地追尋》觀后感
鏈接:戳此查看
陳思媛在經歷了2次變形以后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瘋狂追星背后讓父母承擔了巨大的壓力,自己對待父母冷漠的態度,和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對待自己溫暖的感覺讓她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我們需要的不是被教育,而那一刻自己的反思才是人生開悟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看到了自己,用一個第三視角來觀察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的批判和逃避,就是那么簡簡單單的看見,然后改變隨之發生了。
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力量。只不過那個力量上有一個開關,那個開關我們自己看不到,需要被別人開啟,然后我們就此點亮了自己
姚金冬,母親遠走、父親離世,這個孩子在變形前和變形后判若兩人,用陳思媛的話來說,他也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假的人設,這個人設就是常年能夠獨自一個人在山里過夜,常年可以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但是走出大山以后,我們看到的京東卻又變成了內向靦腆,打乒乓球不敢直視他人的孩子,那種內心散發出來的不自信和自卑被教練一眼就看穿了,這樣的孩子需要鼓勵,需要更多的關注。
我在這個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舒暢老師的影子,講話時欲言又止,內心澎湃著巨大的能量,只要找到了自己拿手的事情便可以迅速切換成“高手”模式,那一幕在空蕩蕩的公交車上,把車里的欄桿當成山里的樹干一樣攀爬的感覺,既自信又陽光。
內心積累了太多的情緒無處發泄,最終只能夠壓抑在心里,渴望別人能夠懂得。對于這樣的人,需要的是不斷告訴他,你可以的,勇敢的去做吧。
孩子和爸爸手拉手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至今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沒有對話了,“回家吃飯”這樣簡單的4個字真正飽含了太多的溫暖....
無論是在城市漂泊的孤獨靈魂,還是在深山游蕩的寂寞個體,需要的東西都特別的簡單,只有陪伴。
有人說:我不太喜歡被安排的劇情,那樣子顯得特別的做作,看起來虛偽荒誕,如果他們是真實的,自然而然就能夠表達出愛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先舉個例子。我們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成語,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大禹的父親鯀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那時候堯在世的時候請了鯀來治理中原地帶的水患,但是鯀這個人不太靠譜,用的是堵截水源的方法來治理洪水,結果9年下來,災情都沒有消退,自己還消極怠工,拿國家任務當成兒戲,后來堯一怒之下,革了鯀的職,流放到了一個叫羽山的地方。
水患沒有解決,大家都很著急,于是舜出馬了,他遍訪群臣,最終大家都推薦鯀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知道的大禹,大家都說他比鯀靠譜,為人謙虛,做事認真。
大禹上馬以后,吸取了父親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整整13年后,咆哮的河水才被馴服,平緩的朝東海流去,那些原來被淹沒的山都露了出來,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從此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了。
故事講完
我想說的是什么呢?
我們在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被一些表面呈現出來的東西給誤導了(這也不能怪我們,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設置的),所以我們看到了,其實在大禹“疏導治水”的前面還有一個老爹用的是“堵截治水”,他們父子倆用的方法其實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這個,我們想說的是,如果在一個真實自然的情況下,我們是遇到了水害,那我們的追求真實的處理方法應該是什么呢?
難道就是,我離開這個地方?或者像那張站在自己被燒的別墅前牌照傳遍網絡的照片一樣嗎?那樣子,在我看來反而顯現出了一種對待現實的無力感,你可以說你看開了,但是你沒有為自己盡到最后一點努力。
我們再來看,如果是現在,發生了水患,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去疏通或者堵截,絕不會放任不管對嗎?我想,這就是我想表達的觀點。對于那個已經發生的事實我們無力改變,但是對于那個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去盡到自己的一點努力,也許就能夠獲得一點的改變,你的努力,還讓那個未來變得好一點。
《變形記》這個題材的紀錄片,我之所以特別喜歡,是因為他能夠表達出那種人物情境迅速置換所帶來的強烈對比,很多人會說:當中的很多情節都是導演組可以安排的。
是的,我完全同意你的想法,但,那又怎么樣,你難道就沒有可以安排自己去給別人買一個禮物嗎?你難道就沒有刻意安排自己去給爸媽打一個電話保平安嗎?我想說,這個刻意安排,真的如我們心中想象的那么不堪嗎?
我在性格色彩的課堂上,見過了太多人在要向自己的親密關系“表達內心”的時候,突然間就“失去了語言功能”,追問之下,好多人的答案竟然驚人的一致:說不出口。看來很多人都希望對方是那個你不用說ta就能夠懂的人。對待這樣的情況,通常我們會交對方一個表達的框架,
例如:
老公/老婆,你是對的
我知道你....
我愿意....
我愛你....
這就是我們給學員"設計的表達",是不是“很假”,但那又如何,這樣的話一說出口,對方“跪下”的幾率是99.99%,只是很多人明明給了方法卻不愿意用罷了。
很多人都說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剛剛我看見自己的鼻毛冒出來的時候,突然想到,好幾次我因為這樣的“真實”特別想躲開別人的視線,于是,我養成了定期修剪自己鼻毛的習慣,同樣的例子太多了,頭發長了要剪,指甲長了也要剪,我們都想做的其實是那個真實而美好的自己。如果一顆放任一顆蘋果樹自由生長30年,它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呢?
其實我也不贊同“設計人生”這樣的詞語,因為,但凡被設計的總是別人的,我很堅定的相信,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能夠有能力去活出不一樣的自己,就像1年前我離開了體制,走進了這個精彩的世界,現在掙扎著竟然也找到了一個方向。但最終,我還是變了,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即便失去了穩如泰山的保障,我也不曾后悔過,因為我突然發現,那些安全感是我用很大一部分的自由和快樂換來的。
我不贊同去為人生設計什么情節,但是我真心覺得大家都需要學會表達,而這些“表達的框架”可能是我們未曾學到的,我們都愿意花大量的時間為自己充電,但也請記得,當下一次,如果再遇到自己覺得“不真實”的情節時,讓自己先耐下心來感受一下,嘗試一下,或許,那就是你未曾學習過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