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依然保留著10來畝桃園,這在寸土寸金的的上海,可謂是“土豪”了。
昨天晚飯時,兒媳無意間說到桃樹開始開花了。說者無意,聽者有意,我怎么能不在意呢?這片桃花園給我留下了太多的快樂、太多的享受、太多的記憶。
夏天,7月中旬是桃子成熟的季節。熟透的桃子采摘下來無須清洗,撕去薄如蟬翼的表皮,露出晶瑩剔透的果肉。桃子無須咬著吃,只要嘴唇輕輕地接觸桃子表面吮吸一下,美味絲滑的漿液直接往喉嚨鉆。頓時讓你品嘗到無與倫比的美味。而且這美味、這感覺是其它任何水果所無法比擬的。
雖然其它省份也有桃子種植,水果店里也有桃子賣,但口感完全是不一樣的。水蜜桃是上海南匯的地標性作物,上品的桃子只有在成熟后采摘,采摘后24小時內及時品嘗才能吃出最好的味道。
桃子的儲存、運輸是一個幾乎無解的難題,也是制約桃子成為大眾水果的根本原因。要想嘗到美味,必須等桃子成熟后采摘,成熟后的桃子軟軟的,碰一下都會壞掉,不能長距離、長時間的耽擱在銷售環節。要想進入運輸、銷售環節的桃子只能采摘5-6分熟的,但這種的桃子硬邦邦的,咬上去還是塊狀的,根本沒有成熟桃子的美味。所以你在水果店買到的桃子看似光鮮亮麗,其實充其量是三等品以外的桃子。
秋天的桃花園,果樹沒了夏天的那份高光、靚麗,但果樹下各式各樣的有機蔬菜五顏六色,青菜、白菜,芹菜……一應俱全。更吸引人的是桃花園一角的小果園。咬上去嘎嘣脆,多汁絲爽的翠冠梨;桔黃色的皮囊里十來個小伙伴圍成一圈的桔子等;這些是大眾類的水果。撕去薄薄的皮,口感如香蕉,又如火龍果的無花果;還有狀如紅燈籠的,鮮紅或者紫紅色,吃上幾顆,嘴唇如涂上紅色唇膏的桑梓等;這些屬于小眾的水果。雖然每種水果才種兩三棵,但足夠家人嘗鮮的了。
萬物蕭殺的冬天,果樹下因為有一群雞、鴨,依然充滿生機。這群雞、鴨的作用可大了,它們會把害蟲,甚至蟲卵也吃得一個不剩,沒了害蟲,果樹自然不用噴灑農藥。它們排泄的糞便又能肥田,長出來的果實又大又好,這樣就確保了水果的有機、無公害品質。
帶上小刀,提著小籃子,在桃花園里挑野薺菜 ,也是有趣的事。不用多久就能挑上滿滿的一籃。然后用這些薺菜在土灶上燒上一鍋菜飯,沒等揭開鍋蓋,已香氣撲鼻,讓人垂涎三尺,大開胃口。最喜歡吃的,要數油光上亮、金黃燦燦的鍋巴。那種嚼勁,那種香味,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
家人聚餐,無需滿桌的山珍海味,一盆吃蟲子、野菜長大的白斬雞,一鍋熬上幾個小時的老鴨湯,一鍋薺菜飯,再隨便炒上幾個有機蔬菜,一杯小酒,足矣。我始終認為,美味不是廚師做出來,只要有原生態的食材,自己也能做出美味來。
立春過后,沉寂了一個冬天的桃樹枝,慢慢的長出花苞。這個時候剪上幾個枝條,插在盛著水的花瓶里,不僅點綴了房屋,還讓整個房屋無時無刻吐露出清新的芬芳。我們這里上了年紀的人有一種說法,桃樹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新生兒出門時,大人們不會忘記在孩子的衣物里放上一段桃樹枝,以求平安。
驚蟄過后,桃花園的芬芳越來越濃烈,積聚了天地精華的花苞,陸續開始綻放了,鮮艷的花朵,招蜂引蝶,構成了極美的畫面。于是人們又把桃花和桃花運聯系在一起,編寫出無數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
“桃花和梅花有什么不同呀?”愛提問的孫子這一問,一下子如炸開了鍋。
“梅花開得早,桃花開的晚。”
沒等他爸說完,他媽接上話茬:“桃花比梅花色彩更豐富、更鮮艷,花兒也更大。”
親家發話了:“桃樹的樹干更粗壯,樹冠更大,能支撐上百個桃子。”
“桃花更美吧,要不蜜蜂、蝴蝶為什么等桃花開時才鉆出來呀。”這是女親家的聲音,她用童話般的語言說的很有趣。
老婆也找到了不同點:“梅花要謝完了,再長出葉子,桃樹可心急了,沒等花謝掉就長出葉子來了。”
我想到的是:“梅花謝就謝了,桃花謝了,卻長出了果實。”
……
桃花開了,桃子成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簡書的朋友們,到時候別忘了來品嘗美味的桃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