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高考存在,任你七十二變,也難以繞過應試教育。”
今天在小花生網看到《一位基層教育局長的“大白話”:應試教育最管用、最有效,別不好意思說!》這篇關于應試教育的文章,很是感慨。對于應試教育,我一直糾結矛盾。一直認為他是填鴨式滿堂灌違背人性。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搞素質教育,可是素質教育的外衣下還是應試教育。
非常認同這段話:“素質教育有這樣一個理念: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這句話聽上去很美,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偽概念,因為,跑步可以有跑得最快,舉重可以有舉得最重,這些都可以量化,但“最好”不能對比,無法量化,人生不可逆,每一段有每一段的風景,每種活法有每種活法的味道。所以,所謂最好的人生,就是一個偽概念,忽悠小清新而已。”
看過了太多孩子因為應試教育在學校里被壓制著個性,一些甚至留下很深的陰影。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讓人不僅聯想到流水車間的工廠,每個學生都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子打造出來。每天各科成堆的作業,數不盡的考試。讓長期呆在學校里的學生們壓抑苦悶想要逃離。關鍵是這種模式要持續12年!孩子們從小學階段就背著重重的書包,在完成學校作業的前提下還要參加所謂的各種興趣特長班……學校老師因追求分數而不斷進行的諄諄教誨,父母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為彌補自己未實現夢想的遺憾,都化作了滿滿的期待象一座座大山壓在孩子們的頭上。孩子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新課改以來,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個學校給孩子們減負,倡導素質教育。可是在高考體制的指揮棒下,有多少學校可以真正做到呢?
當各種矛頭紛紛指向學校的時候,我們也來看看一個現實的問題:
為什么讓孩子上學接受教育?一種答案是五個字:為了孩子更好的人生。套用文中的這段話“最好不好界定,但是,更好,可以合理判斷。譬如,一個農民家孩子,他從我們贛榆某個高中考上醫科大學,讀碩讀博,畢業后在北京、南京,哪怕回縣里當個醫生,他的生活品質,肯定比在老家種地或者外出打工要好,當然,如果你說他打工可能有機會創業,成為億萬富翁,你這么說,我不想去反駁,用小概率事件來代替普遍性,沒有意義。我這里不是說種地或打工就不好,我父母也是農民,但是,我們不要糊弄下一代,這個社會是分層的,每個階層的生活品質是不一樣的。”
是的,有很多農民的孩子、寒門的孩子都必須通過高考來實現鯉魚跳龍門。這樣才能生活得更好,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是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不讀書我們的孩子還能做什么?這是最常聽到的一句問話。古語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現代的高考制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有一些共性的。其中一點就是,很多人都指望著通過讀書憑借高考這樣的公平方式來改變原有的命運。
經濟社會的極速發展也推動著教育的快速發展。教育本身其實是在為社會服務的。可是教育畢竟是一個慢過程,它還必須以人為本,依據科學來進行。小學到高中的漫長12年學習不能都功利的為應試而教。前6年的小學階段應該就是從興趣、習慣入手,進行真正的素質教育,解放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大量閱讀的習慣,奠定終生學習的基礎,然后再逐漸過渡到應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