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中午剛上班收到群里主辦人的信息讓分享25年開年第一炮讀書感悟,說實話前幾天看到群里信息,但是一直縮頭,總是不敢第一站出來,原因一是自己讀書粗枝大葉,原因二是自己沒有做好充足準備,骨子里有時候想著做好萬全的準備再出發,其實借用網上《哪吒之魔童鬧海》導演餃子的一句話是“先出來”,潛力都是被逼出來的,走到那一步你會發現,你總能找到方法去解決問題。所以,不要害怕自己不會,自己做不好,老天是睜眼的,付出是會有收獲的。世上所有的路,在出發之前,永遠都是夢想;當上路之后,永遠都是挑戰。但只有當你腳踩上去了,才知其遠近和曲折,才能離夢想更近。作家呂白在《底層邏輯》中寫道: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準備好了才下鍋,畢竟成年人的世界不會事事都等你準備充分。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人生這場牌,你只有上桌子了,才能有辦法贏。永遠不要把時間留給焦慮,而是凡事先干起來再說,走在路上,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別等了,機會不會等你,能動手的事,別光想,干了再說。
? ? ? 先說真正接觸的第一本書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不是管教,而是從內心真正去接納孩子,公平平等對待,培養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這些是摘錄網絡上的解釋歸屬感就是孩子覺得屬于這個家庭、這個團隊、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不被別人孤立;價值感就是孩子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被認同有價值是正面管教的兩大動力。我認為就是孩子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需要看見背后的原因,幫助他們成長。《正面管教》提出了孩子的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我總結為“內外控判值”這五方面:“內”是內省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緒,做到自律自控;“外”是與人溝通協作能力,善于與他人合作;“控”是掌控整體把握能力,掌控日常生活各種限制及后果;“判”是判斷能力,能恰當評估判斷局面;“值”是價值感知力,包括發現自己的力量和影響力,感覺自己能行,覺得自己有價值別人需要我。“內外控判值”的目標其實就是讓孩子:內省、外協、掌控、判斷,有價值。這是摘錄網絡的詞,總結性的東西我總是總結的不到位,就借鑒一些網絡上的知識點,向人家學習。
? ? ? 第二本《媽!這是我的人生:令人又哭又笑的母女成長實錄》書的簡介是這么說的一個95年被“雞”長大的孩子,和一個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小鎮做題家”母親,對于同一段成長經歷的不同視角呈現。這個母親最終對于自己的“雞娃”行為后悔了,而孩子則持有利有弊的觀念。兩個角色我都演繹過了,我知道身為孩子,面對父母期待的壓力,盡力,緊張甚至崩潰,不盡力,覺得愧疚自責。也知道了身為父母,對于如何對待孩子的為難。過了,各種弊病,少了,不教之過。如果“雞娃”是指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分數、排名,能上什么學校,干什么工作,攀比名利地位......那么,大可不必。如果“雞娃”是指帶領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健全的人格、強有力的自學能力、批判性思維、面對困難挫折的復原力、慈悲的共情力......那么,是必要的。說句心里話似乎我總是超乎自己的要求,想要的東西太多,胡亂雞娃,心里一陣焦慮,搞得自己整天生氣,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是躺平心態,躺平并非真正的躺下,因為現在孩子的學習還不能夠躺平,知識只是我把期望拉低,不再只盯著成績,反而著手培養孩子的習慣,早起的習慣,閱讀習慣,聽英語的習慣,雖然進步的速度比較慢,我都會自我安慰自己我是牽著蝸牛去旅行,沿路上需要好好欣賞美景,靜待花開的佛系心態。
? ? ?第三本是《看見孩子》這本書實用的方法很多,例如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往往會說:“你錯了,你理解偏了,你記混了,你的想法有問題。我來解釋給你聽,為什么我是對的,你聽完就明白了。”這就是“真相唯一”模式,這樣的模式只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沒有被看見、被聽見,從而產生一種對方拒絕接受你的存在或價值的感覺。貝姬博士告訴我們同時接納多種真相的能力是維系健康人際關系的關鍵,也就是“真相不唯一”。允許每個人都有其各自解讀的真相,理解因各自不同的經歷而產生的不同。這并不代表我們贊同或認同對方,而是意味著我們愿意暫時把自己的經歷放在一邊,懷揣著理解的目標與他們相處,我們就會認同對于紛繁的世事,沒有唯一正確的解釋,只有不一樣的體會和視角。
對于孩子
1.我們可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但同時接受孩子為此而不快;
2.會因孩子撒謊而生氣,又會去探究孩子不敢講真話的原因;
3.認為孩子的焦慮是不理性的,又能對孩子的需求產生共情。
對于父母
1.既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也會成為一個愛孩子的媽媽;
2.既能把事情搞砸,又能去積極修復;
3.可以后悔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又能在日后做得更好。
我感覺有點像打人家一下給一顆糖的感覺,就是我作為媽媽會對你的行為生氣,但是我還是愛你的,允許自己對孩子的吼叫,告訴孩子沖他發火的原因,不會過分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一味地控制會變本加厲的發泄,所以適當允許自己犯錯,包容自己,告訴自己這次沒忍住沒有關系我們還是一樣愛我們的孩子,主要把事情講明白就可以了。貝姬博士的“真相不唯一”理念深深治愈了我,我就是那種對著孩子大喊大叫后,又深深自責內疚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失敗的媽媽,我無數次地深陷這種情緒之中。但今天看到了貝姬博士說:不!你可以大喊大叫,你可以犯錯,同時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你可以去積極修復,可以在日后做得更好。放下“唯一的真相”,看見在生活中的大多數領域那些相互矛盾的現實,我們要學會尊重一切現實。我們做某件事或許有合理的理由,但與此同時,也會有合理的情緒反應。兩都都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