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估計是梁靜茹給的)
大談一番對“媽寶男”,“愚孝男”的個人見解。
我,做好了被撕的準備。
然鵝,收到的打賞,竟然大多是,來自男同胞。
你們的方式之粗暴,手段之殘忍
……
我真的好喜歡。(捂臉)
事實證明,男人與女人,這兩個物種之間,可以非常溫馨,和諧的相處
前提是,有良好的媒介。
良好的媒介包括:發紅包,轉賬,買包包,請吃飯,送禮物,出去玩……
咳咳咳……
在眾多媒介中,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基礎,就是溝通方式(認真臉)。
溝通方式,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1.
“你為什么不能理解一下我的感受?”
“因為你,矯情!”
嘖嘖嘖……
溝通破裂,經驗告訴我,接下來可能是疏遠,冷戰,也可能陷入暴烈地爭吵。
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
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
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
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
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
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令人痛苦。
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那么,現在問題就來了
有朋友可能會問:那貨,我溫柔,甜言相勸不聽。我嚴厲,罵破嗓也不行。你意思是,我說話的姿勢不對咯?
你不完全是姿勢不對,重點你是公式不對!
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列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公式(四要素)=
留意發生的事情。
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無論喜歡與否,真實,清楚表達觀察結果,不做判斷,不評估。
+表達感受。
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
+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我們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
我個人認為,這點是關鍵所在。
在現實生活中,太多女生自帶默認,男生有通過女生面部表情,讀懂腦電波,的特異功能。(你真是,把我的切糕都嚇掉了,賠錢)
如果你讀不懂,就是不重視她,不愛她!你變了,你一開始不是這樣的!@#¥%&*……(愛我,你害怕了嗎)
男生是不是很冤?我明明基因,染色體正常,怎么就不行了呢?
走開,你們這些沒有特異功能的丑東西!
據說,她們的老公,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正在秘密召集一幫有志之士,研究人類腦電波項目。或許不久的將來,你們真可以,特異加身!
在還沒實現之前,大家都回歸本心,坦誠相待吧。
+提出具體請求
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ta采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我認為,每一個真實,坦誠的請求,都應該被尊重。你可以滿足不了別人,但,請不要隨意指責,譏諷,嘲笑,甚至謾罵。
敲黑板啦!重要的事情,敲三次!
現在,公式出來了,具體怎么使用呢?
舉個例子,一對小夫妻,老公喜歡把襪子脫了亂扔,按照他們正常溝通模式,可能會發生以下這段話:
“我跟你說了多少遍,脫下來的襪子不要特么亂扔,你當老娘是你保姆是吧?你除了吃和睡,你還會什么?”
(“還會拉!”)
如果套入,非暴力溝通公式,這句話將變成:
“親愛的,看到餐桌上兩只臟襪子和馬桶里的三只(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很焦躁(表達感受),因為我注重空氣清新度(導致感受的需要),你是否愿意,把這兩只拿開,把那三只打撈起來,一起放進洗衣機?(提出具體請求)?”
(為什么是5只?明明脫在馬桶邊,怎么長腳走到馬桶里了?)
我想,即使一臉懵逼,他還是會把襪子,好好的,放進洗衣機。(微笑臉)
2.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除了能說,我們還得會做。
從小,我特別羨慕靠嘴吃飯的人,
畢竟,我是靠臉。
直到有一天……
我差點餓死,
于是,就好好工作了。
但,還是念念不忘,靠嘴。
我報讀課程,潛心研究“如何在你說得比我多的情況下,你依然為我的嘴付費”。
幸運如我,一次性通過國家心理咨詢師認證。
以前閑我話多的朋友,現在跟姐聊天,是要收費的好嗎!
今天,清倉大甩賣,最后五天,老板跑路,回家過年……
感恩粉絲,傾情回饋,年終巨獻,
年度刷爆朋友圈,必看‘3分鐘后馬上刪,心理咨詢師打死不說的秘密。
將心理咨詢中的基本專業技巧,結合日常生活,轉換成簡單實用的非語言溝通技巧(心理咨詢專業技巧分析見歷史文章《捫心問診系列》),分享給大家:
用全身心傾聽
傾聽需要以接納為基礎。
無論是正向促進情感交流的溝通,還是負面帶著情緒,矛盾的溝通,
兩個不同的人,肯定有著不一樣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只有先接納,才能令你可以耐心地傾聽對方,不急于打斷,不急于做道德或者正確性的評判。
認真,積極,關注地聽。
認真地傾聽,不開小差,是對他人的基本尊重,也是溝通效率的基本保障。
積極地聽,不是叫你把腦袋湊到對方嘴上,而是通過傾聽,多關注,發覺對方積極,陽光,正能量的一面。
人對他人的印象是相對守恒的,正面和負面印象,此消就會彼長。
關注地聽,關注對方需求的表達,也關注對方的情感,內心體驗。
換位思考,增強共情
人的立場往往是陰謀論的產物,受利益的驅使站位,不同的位子,不同的視野。
你若要了解那人所看所思,就得站ta的位子上。
按照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指心理咨詢師體驗求助者內心世界的能力。
回到生活中,共情可以是:一方換位,深入另一方的內心,去體驗ta的情感與思維。嘗試去理解ta的心理,了解問題的實質。將自己體驗和理解反饋給對方。
寫到這,我腦海里,居然冒出一個邪惡的,強制共情小絕招。(驚訝)
女性常常說,男人無法體會我們十月懷胎的辛苦,生孩子的痛苦,日夜奶娃的艱苦。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
奶娃一次,讓老公轉賬給你1000元(按老公身價多少,上下浮動,以致其心痛為標準)。
這樣,你胸痛,他心痛,是不是能體會到對方的不容易了?哈哈哈哈~
3.
在平時,你是否有,或者身邊人有
“我對你怎樣,你也必須對我怎樣”
“你應該了解我,接受我”
……
這樣的不合理,絕對化想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創立合理情緒療法,其核心“黃金法則”是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你希望別人愛你,你就去愛人”
“你希望在困難時得到幫助,你就去幫助在困難里的人”
“你希望別人理解你,你就去理解別人”
用一顆靈動而包容的心,面對世間百態。
不要執念太深,放過自己,放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