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條“9000元工資一半交房租”的消息在微博上炸開了,原來9000元的“高薪”在上海并不能帶來“體面”的生活,有大學寶寶對此表示受到了驚嚇:
“畢業找工作就是當分母”、“這時候我不該看這些有一點崩潰”、“好想去迪拜要飯”
我大學畢業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者,想的是“總會有工作的,總能養活自己吧”,這話是沒假,反正這社會有手有腳有腦子都能存活,但你一定得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品質,是有差別的,甚至是天差地別。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你能趁早積攢勢能,就可以在畢業放開柵欄那一刻,比別人多了向前沖的加速度。
以下這些有關大學教育的真相,你一定要知道,最好馬上知道。
1、未來無法預測,你就會萌生放棄掌控它的念頭
你可能期望未來清晰可見,你也可能只把未來視作一團迷霧,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未來是明確的,那么提前了解未來,并且努力打造未來就是有意義的。但如果你腦海里的未來只是一團迷霧,無法預測,那你你就會萌生放棄掌控它的念頭。
在初中,我們被鼓勵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到了高中目標高遠的學生競爭的更加激烈,個個都想生出三頭六臂,變得無所不能。直到進了大學我們才發現,這10年的努力只不過是為一個完全不了解的未來填寫了一張令人困惑的多元化的簡歷,不管怎樣,也算是做好了準備,——沒有目標的準備。
2、門門考試優秀,并不能保證你的未來發展
在大學中,模范學生即使對另類冷門的課程也投入全力,想以此保證自己的未來發展。每所大學都相信卓越,教育部門隨意給出大幾百頁按字母排序的課程表看起來就是為了確保“你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它做好”。
你做什么并不重要?真是徹頭徹尾的錯誤,你應該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而且在這之前還要先仔細想想這件事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
3、千萬不要自滿
每年秋天,頂尖的法學院和商學院的新生歡迎詞都暗含了同樣的信息“進入了精英學校,你的人生就高枕無憂了”,但這件事也許只有你不相信它,它才是真的。
4、漸進主義將毀了你的創造能力
從小我們便被教育做事的正確方法是積跬步以至千里,如果超過正常進度,且學到了考卷范圍以外的知識,并不能因此多拿學分,反之,如果嚴格做到所要求的事(而且做得比同學稍好點),你將會得到好成績。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工作階段,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學者們通常爭相發表無足輕重的論文而不去探索新的領域。
5、大學是一種淘汰制度
現代教育制度與其說是一種培養制度,不如說是一種選拔制度,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淘汰制度。好的工作崗位有限,想干這個工作的人卻很多。大學的真正作用是決定誰能進入到那個崗位上去。至于到了那個崗位怎么做,那是你到了以后才要關心的事情。
6、競爭激烈到把夢想吞噬殆盡
我們的教育體系既促使我們去競爭,也反映了我們對競爭的癡迷。成績本身就是對每個學生競爭力的精準測度,分數最高的學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證書。越到高等教育階段,這種現象越嚴重,優秀的學生自信地“往高處走”,直到競爭激烈到把他們的夢想吞噬殆盡。
高等教育是一場困局,在高中時對未來有宏偉規劃的學生,最后卻陷入了與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儕在傳統職場上的競爭,如企業咨詢和投資銀行業務。為了獲得把自己轉變成一個墨守成規之人的特權,學生(或家長)要支付數十萬美元,并且學費仍在飆升,丈夫持續超過通貨膨脹,為什么我們要對自己做這種事情呢?
我多么希望自己年輕的時候就這么思考過。
7、改變規則是屌絲的特權
維護現有的社會格局和強調遵守游戲規則,那是高富帥的事。而改變規則是屌絲的特權。你要敢于做一些社會上通常認為不應該做的事,你不是去適應這個社會,而是讓這個社會去適應你。他們追求取勝,他們根本不追求別人的喜歡。
8、教育的目的本該是擺脫現實的奴役
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它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西塞羅說過,教育的目的本來應該是擺脫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這么多深刻見解,其實都在闡釋一句話,你應該和別人不一樣——有危機意識、有獨立的思想能力和獨特的創造力,你未來成功的秘密是開創你自己的事業,以免遭受到激烈競爭的重壓。
本文觀點,整理摘抄自最近讀的2本書:《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