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讀者們的第一個念頭,大概是標題黨再一次加快了占領世界的腳步?恭喜你,這個想法不成立,這篇文章帶著我滿滿的誠意,從靈光一現的那一刻開始,經過了兩天時間的思考,我才敢落筆。在此感謝陳緗眠,沒有你的批評,我也不會思考那么多。
一開始,我先敘述一下我的思考過程。這并不是湊字數的廢話,仔細思考一下,你很有可能發現你日常生活中從未注意過的錯誤思維。自我反思是適用于所有人的提升方法,不過因為它稱不上簡單,所以在今天的文章里只起一個輔助的作用。
3月24號看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看了一半有了靈感,就寫了一篇文章。發表之前掙扎了一會,因為察舉制那塊的史料不太清晰。不過,在群里問了一下沒有人能說清,抱著大家跟我一個水平,也就圖個樂呵的心態,得過且過也就那么發了。事實證明,小看讀者的智慧是要遭受懲罰的,錯誤很快被指出。
當時我的感覺,大概是五雷轟頂,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那一刻,我突然清晰的認知到自己的身份,歷史系的學生。雖然轉專業成功已經一個月,我的心態一直沒有轉換過來,始終對歷史抱著一種玩樂的心態。在你本應該做出成績的領域卻出現了重大的失誤,簡直是給學校和老師丟人。我下定決心,在我把歷史弄透之前,絕不再寫任何有關歷史的文章。
可不寫歷史,我又能寫什么呢?大言不慚的說,講述歷史是我與生俱來的天賦,沒有任何一個方面能比歷史更讓我感到得心應手。而且,歷史那般廣博,我什么時候才能到達“透”的境界?我現在那微薄的熱情,能支撐我到“透”的時候嗎?到底該怎么做,才能魚和熊掌兼得?
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有不會的問題,向你的老師請教,就可以獲得完美的答案。
從小到大,每一個學習好的人總結經驗,都會講這樣一句話:經常與老師交流,不會的問題要及時提問。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把這句話當做是一句廢話,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上去分享經驗。中國的師生之間仿佛有一層無形的屏障,讓這兩個群體無法溝通,可那只是仿佛,交流其實非常簡單。
多跟老師交流,比你上某某培訓班,上網找一些所謂的干貨要有用許多。舉個例子:如果那天我在寫文前,給老師發這樣一條短信:”老師,我看了某某書,上面對于察舉制的描述不并不全面,東漢時期的變化我全然不知,老師能給我講一下么?”只要老師回復,我就會獲得有關察舉制的知識,而這個知識我如果想自己獲取,我需要看幾本大部頭的《漢書》、《后漢書》等等,花費上百個小時。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你想提高你的寫作水平,去找你大學語文的老師啊。簡書常見的一種吐槽叫做“你以為我是你的語文老師么?”這句話我加上一個字“你以為我不是你的語文老師么?”有關寫作的課程,知乎上有一門課賣到99,而那門課程,正是我們上周大學語文學習的課程。
還有其他各個專業,金融類課程價格299-1999+貴的我想想都牙痛,藝術類外加附帶產業鏈美容化妝更是想讓我這個女人剁手……仔細回想一下,我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浪費了多少錢?
十幾位專家大拿免費給你傳授適合你的知識、人生經驗,耐心的回答你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這是只有大學生才能享受的福利。即使你提的問題很弱智,你也不用擔心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師喜歡好學的孩子,是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會改變的。沒有了中高考的壓力,大學的老師比初高中的老師可親的多。
或許,你是二本或者三本的學生,擔心自己的老師不夠優秀。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你的擔心純屬多余。一個大學肯定有幾個有著極高的專業素養的老師,我是二本院校,可我的專業也有許多厲害的教授講課,他們學識淵博,經常外出講學。
從功利性角度來說,多跟老師交流,加深了在老師那里的印象,對你的平時分增加有一定的幫助,大學平時分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說。老師關注你,你平時上課的質量也會上升,不敢開小差嘛。一本萬利的事情,那利潤還具有可持續性,何樂而不為呢?
與老師交流有以下兩種方法:
1.短信網絡交流 ? 優點:不容易緊張,有時間遣詞造句表達自己的想法。
2.當面提問 ? ?優點:鍛煉臨場應變能力,交流效果更好,更容易混個臉熟。
提個小建議:可以請老師給你們開書單哦,絕對有很高的價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絕對省時省力,希望大家都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