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很晚,快六點了,在小區停車的時候遇到了樓下的鄰居,手里提著肉菜,是下班后剛剛從菜市場買回來的。
跟她打了聲招呼后說:你今天也晚點了。
鄰居:是啊,你要到婆婆那邊吃吧,到家就能吃了,真好。
我:是啊,你回去還要做飯,辛苦了辛苦了!
她笑著回我:還好啦,其實自己做飯也有好處,想吃點什么自由,不受限制。
對對對,我表示強烈贊同后各自回了家。
到婆婆家一看,廚房依舊是婆婆喜歡的豬骨頭湯和菜。
幫忙后開飯了我是沒有什么食欲的。
我們跟公公婆婆同住一個小區,前后幢不同樓層,由于愛人是獨子,平時早午餐各自到單位吃,晚飯就一定要到婆婆家吃的。
家婆說她什么都吃,偷偷說一句,其實她很挑食的,肉類主要吃豬肉,牛羊是絕對不吃的,雞肉只吃白斬雞,燉湯的雞肉她也是不吃的,鴨鵝肉只吃鹵的,其他做法也是不吃的,海鮮是不吃貝殼類的,說吃了會肚子疼。至于菜,最喜歡的是芥藍,天天吃不厭,有過一個星期五天晚上都吃芥藍的歷史,其他菜就湊合湊合了。
還有公公,他牙齒不好,不能吃硬的,什么菜都要炒到爛爛的才能勉強吃得下,因為老一輩過苦子的經歷,養成了重口味,什么都要咸一點,不然覺得沒味道。后來跟他講了很多吃太咸對身體不好的科學依據,口味才慢慢變淡了一些。
對于老人的飲食習慣,后生人除了適應還能怎么辦呢,總不能她忙碌了那么久,你還挑三揀四,嫌這嫌那。所以每餐我都會安安靜靜地把飯吃完,遇到合胃口的就會夸上幾句,讓婆婆高興高興。有時實在覺得不合胃口,就會找諸如感冒了沒胃口這些借口少吃點,回自己家后再補充一點。
由于婆婆持家,我不用為一日三餐奔忙,也不用逢年過節就要準備各種祭祀物品,雖然覺得婆婆逢年過節那種“大手筆”有點浪費,也能忍下來由她去。因為這樣我也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和照顧女兒,女兒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我在接送,更好地保障了她的安全。
但是因為婆婆持家,我也失去了吃到自己今天想吃的菜肴的機會,也沒有什么做出拿手好菜的自豪感,好像也沒有家庭主婦的賢惠感吧。
唉,得與失,冷暖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