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語文·學習國文的著眼點 /夏丏尊
轉自《中華活頁文選雜志社》網站 教師版名家談語文·2013年第9期 關于我們 編者按:本文原載于1936年10月號《中學生》(第68期),是作者當年9月24日及26日面向教育部中等學校的播音講演稿。文章主要針對當時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學習國文“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注重學習語文的實際功效,從“教”與“學”兩方面闡發語文學科教育的“工具性”,并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操作辦法。其獨到見解可作當今語文教學的有益參考。
上
中學生諸君:這回我承教育部的委托,來擔任關于國文科的講演。講演的題目叫做《學習國文的著眼點》。打算分兩次講,今天先來一個大綱,下次再講具體的方法。
為了要使聽眾明了起見,開始先把我的意見扼要地提出。我主張學習國文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就是說,諸君學習國文的時候,該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去努力。
所謂形式,是對內容說的。諸君學過算學,知道算學上的式子吧,“1+2=3”這個式子可以應用于種種不同的情形,譬如說一個梨子加兩個梨子等于三個梨子,一只狗加兩只狗等于三只狗,無論甚么都適用。這里面,“1+2=3”是形式,“梨子”或“狗”是內容。算式上還有用“X”的,那更妙了,算式中凡是用著“X”的地方,不拘把甚么數字代進去都適合,這時候“1”“2”“3”等等的數字是內容,“X”是形式了。
讓我們回頭來從國文科方面講,文字是記載事物發揮情意的東西,它的內容是事物和情意,形式就是一個個的詞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文字的內容是各各不同的,同是傳記,因所傳的人物而不同,同是評論,有關于政治的,有關于學術的,有關于經濟的,同是書信,有討論學問的,接洽事務的,可以說一篇文字有一篇文字的內容,無論別人所寫或自己所寫,每篇文字決不會有相同的內容的。內容雖然各不相同,形式上卻有相同的地方,就整篇的文字說,有所謂章法、段落、結構等等的法則,就每一句說,有所謂句子的構成及彼此結合的方式,就每句中所用的詞兒說,也有各種的方法和習慣。此外因了文字的體裁,各有一定共通的樣式,例如,書信有書信的樣式,章程有章程的樣式,記事文有記事文的樣式,論說文有論說文的樣式。這種都是形式上的情形,和文字的內容差不多無關。我以為在國文 科里所應該學習的就是這些方面。
國文科是語言文字的學科,和別的科目性質不同,這只要把諸君案頭上教科書拿來比較,就可明白。別的科目的教科書如動物、植物、歷史、地理、算術、代數,都是分章節的,全書共分幾章,每章之中又分幾個小節,前一章和后一章,前一節和后一節,都有自然的順序,系統非常完整,可是國文科的教科書就不是這樣了。諸君所讀的國文教材,大部份是所謂選文,這些選文是一篇一篇的東西,有的是前人寫的,有的是現代人寫的,前面是《史記》里的一節,接上去的也許可以是《紅樓夢》或《水滸傳》的一節,前面是古人寫的書信,接上去的也許會是現代人的小說。這種材料的排列,談不到甚么秩序和系統,至于內容,更是雜亂得很。別的科目的內容是以我們所需要的知識為范圍排列著的,植物教科書告訴我們關于植物的一般常識,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活動進步的經過,地理教科書告訴我們地面上的種種現象和人類的關系,都有一定的內容可說。但是國文教科書的內容是甚么呢?卻說不出來。原來國文科的內容甚么都可以充數,忠臣孝子的事跡固然可以做國文的內容,蒼蠅蚊子的事情也可以做國文的內容,諸君試把已經讀過的文字回憶一下,就可發見內容上的雜亂的情形。國文科的內容不但雜亂而且有許多不是我們所需要的。譬如說:現在已是飛機炸彈的時代了,我們所需要的是最新的戰爭知識,而在國文教科書里所選到的還是單刀匹馬式的《三國志演義》或《資治通鑒》里的一節。我們已是二十世紀的共和國公民了,從前封建時代的片面的道德觀念已不適用,可是我們所讀的文字,還有不少以宗祧、貞烈等為內容的。我們是青年人,青年人所需要的是活潑、勇猛的精神,可是國文教科書里盡有不少中年人或老年人所寫的頹唐、感傷的作品,甚至于還有在思想上、態度上已經明白落伍了的東西。國文科的教材如果從內容上看來,真是雜亂而且不適合的。有些教育者見到了這一層,于是依照了內容的價值來編國文教科書,他們預先定下了幾個內容項目,以為青年應該孝父母,愛國家,應該交友有信,應該辦事有恒,于是選幾篇孝子的傳記排在一組,選幾篇忠臣、烈士的故事排在一組,這樣一直排下去。這辦法無異叫國文科變成了修身科或公民科,我覺得也未必就對。給青年讀的文字當然要選擇內容好的,但內容的價值,在國文科究竟不是真正的目的。
我的意思,國文科是語言文字的學科,除了文法、修辭等部份以外,并無固定的內容的。只要是白紙上寫有黑字的東西,當作文字來閱讀來玩味的時候,甚么都是國文科的材料。國文科的學習工作,不在從內容上去深究探討,倒在從文字的形式上去獲得理解和發表的能力。凡是文字,都是作者的表現。不管所表現的是一樁事情,一種道理,一件東西或一片情感,總之逃不了是表現。我們學習國文所當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東西或感情的本身,應該是各種表現方式和法則。諸君讀英文的時候,曾經讀過《龜兔競走》的故事吧。諸君讀這故事,如果把注意力為內容所牽住,只記得兔最初怎樣自負,怎樣疏忽,怎樣睡熟,龜怎樣努力,怎樣勝過了兔等等一大串,而忘卻了本課里的所有的生字、難句,及別種文字上的方式,那么結果就等于只聽到了“龜兔競走”的故事,并沒有學到英文。國文和英文一樣,同是語言文字的科目,凡是文字語言,本身都附帶有內容,文字語言本來就是為了要表現某種內容才發生的,世間決不會有毫無內容的文字語言。不過在國文科里,我們所要學習的是文字語言上的種種格式和方法,至于文字語言所含的內容,倒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東西。我們自己寫作的時候,原也需要內容,這內容要自己從生活上得來,國文教科書上所有的內容,既亂雜,又陳腐,反正是不適用、不夠用的。我們的目的是要從古人或別人的文字里學會了記敘的方法,來隨便敘述自己所要敘述的事物;從古人或別人的文字里學會了議論的方法,來隨便議論自己所想議論的事情。
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應該著眼在內容上,這理由上面已經說了許多,想來諸君已可明白了。有一件事要請大家注意,就是文字的內容是有吸引人的力量的東西,我們和文字相接觸的時候,容易偏重內容忽略形式。老實說,一般的文字語言的法則,在小學教科書里差不多已完全出現了,諸君在未進中學以前,曾經讀過六年的國語,教科書共有十二冊。這十二冊教科書照理應該把一般的文字語言的法則包括無遺。可是據我所知道的情形看來,似乎從小學出來的人都未能把這些法則完全取得。這是不足怪的,文字語言具有內容、形式兩個方面,要想離開內容去注意它的形式,多少需要有冷靜的頭腦。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內容更不同,總算是依照了兒童生活情形編造的,內容的吸引力更大,更容易叫讀的人忽略形式方面。用實在的例來說,依年代想來,諸君在小學里學國語,第一課恐怕是“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吧。這寥寥幾個字,如果從文字的形式上著眼去玩味,有單語和句子的分別,有形容詞和名詞的結合法,有押韻法,有對偶法,有字面重疊法,但是試問諸君當時讀這課書,曾經顧著到這些嗎?那時先生學著狗來叫給諸君聽,跳給諸君看,又在黑板上畫大狗畫小狗,對諸君講狗的故事,諸君心里又想起家里的“小花”或是間壁人家的“來富”,整個的興趣都被內容吸引去了,哪里還有工夫來顧到文字形式上的種種方面。據我的推測,諸君之中大多數的人,在小學里學習國語,經過情形就是如此的。不但小學時代如此,諸君之中有些人在中學里讀國文的情形恐怕還是如此。諸君讀到一篇烈士的傳記,心里會覺得興奮吧。讀到一篇悲情的小說,眼里會為之流淚吧。讀到一篇干燥無味的科學記載,會感到厭倦吧。這種現象在普通讀書的時候是應該的,不足為怪,如果在學習文字的時候,要大大地自己留意。對于一篇文字或是興奮,或是流淚,或是厭倦,都不要緊,但得在興奮、流淚或厭倦之后,用冷靜的頭腦去再讀再看,從文字的種種方面去追求,去發掘。因為你在學習國文,你的目的不在興奮,不在流淚,不在厭倦,在學習文字呀。
竟有許多青年,在中學已經畢業,文字還寫不通的,其原因不消說就在平時學習國文未得要領。文字的所以不通,并不是缺乏內容,十之八九毛病在文字的形式上。這顯然是一向不曾在文字的形式上留意的緣故。他們每日在國文教室里對了國文教科書或油印的選文,只知道聽教師講典故,講作者的故事,典故是講不完的,故事是聽不完的,一篇一篇的作品也是讀不完的。學習國文,目的就在學得用文字來表現的方法,他們只著眼于別人所表現著的內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現的文字形式,結果當然是勞而無功的。
從前的讀書人學文字,把大半的工夫花在揣摩和誦讀方面。當時可讀的東西沒有現在的多,普通人所讀的只是幾部經書和幾篇限定的文章。說到內容,真是狹陋得很。所寫的文字也只有極單調的一套,如“且夫天下之人……往往然也”之類。他們的文字雖然單調,在形式上倒是通的,只是內容空虛、頑固得可笑而已。近來學生的文字,毛病適得其反,內容的范圍已擴張得多了,缺點往往在形式上。這是值得大大地加以注意的。
我的話完了,今天說了不少的話,最重要的只有一句,就是說,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至于具體的學習方法,留到下一回再講。
下
中學生諸君:前兩天,我曾有過一回講演,題目叫做《學習國文的著眼點》,大意是說,學習國文應該從文字的形式上著眼。今天所講的是前回的連續,前回只講了一番大意,今天要講到具體的方法。
學習國文的方法,從古到今不知道已有多少人說過,我今天所講的不消說都是些“老生常談”,請勿見笑。我是主張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的,我所講的方法也是關于形式方面的事情。打算分三層來說,(一)是關于詞兒的,(二)是關于句子的,(三)是關于表現方法的。
先說關于詞兒所當注意的事情,第一是詞兒的辨別要清楚,中國的文字是一個個的方塊字,本身并無語尾變化,完全由方塊的單字拼合起來造出種種的功用。中國文字尋常所用的不過一二千個字,初看去似乎只要曉得了這一二千個字,就可看得懂一切的文字了,其實這是大錯的。中國常用的文字數目雖有限,可是拼合成功的詞兒數目卻很多。例如“輕”“重”兩個字,是小學生都認識的,但“輕”字、“重”字和別的單字拼合起來,可以造成許多詞兒,如“輕率”“輕浮”“輕狂”“輕易”“輕蔑”“輕松”“輕便”都是用“輕”字拼成的詞兒,“重要”“重實”“嚴重”“厚重”“沉重”“鄭重”“尊重”都是用“重”字拼成的詞兒,此外還可有各種各樣的拼合法。這些詞兒當然和原來的“輕”字“重”字有關聯,可是每個詞兒意思情味并不一樣,老實說每個都是生字。你在讀文字的時候必會和許許多多的詞兒相接觸,你在寫文字的時候必要運用許許多多的詞兒,詞兒的注意,是很要緊的。中國從前的字典只有一個個的單字,近來已有辭典,不僅僅以單字為本位,把常用的詞兒都收進去了。每一個詞兒的意義似乎可用辭典來查考,但是你必須留意,辭典對于詞兒的解釋,是用比較意思相像的同義語來湊數的。譬如說“輕狂”和“輕薄”兩個詞兒,明明是有區別的,可是你如果去翻辭典,就會見“不穩重”或“不莊重”等類的共通的解釋。這并不是辭典不好,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一個詞兒的意義是多方面的,辭典當然不能一一列舉,只能把大意用別的同義語來表示了。詞兒不但有意義,還有情味。詞兒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領略,辭典是無法幫忙的。猶之吃東西,甜、酸、苦、辣是嘗得出而說不出的。文字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詞兒因了許多人的使用,各有著特別的情味,這情味如不領略到,即使表面的意義懂得了,仍不能算已了解了這詞兒。再舉例來說,“現代”和“摩登”,意思是差不多的,可是情味大大不同。“現代學生”“現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學生”“摩登女子”的意思。這因為“摩登”二字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已變更了意義,“現代”二字不能表出它的情味了。又如“賊出關門”和“亡羊補牢”這兩句成語,都是事后補救的譬喻,意思也差不多,但使用在文字語言里,情意也有區別。“賊出關門”表示補救已來不及,“亡羊補牢”表示尚來得及補救。這因為“亡羊補牢”一向就和“未為晚也”聯在一處,而“賊出關門”卻是說人家失竊以后的情形的緣故。對于詞兒,不但要知道它的解釋,還要懂得它的情味。你在讀文字的時候,如果不用這步功夫,那么你不但對于所讀的文字不能十分了解,將來自己寫起文字來也難免要犯用詞不當的毛病。
上面所講的是詞兒的解釋和情味兩方面。關于詞兒,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值得注意,就是詞兒在句子中的用法,這普通叫詞性,是文法上的項目。我在前面曾經講過,中國文字本身是一個個的方塊字,一個詞兒用做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候都可以的。譬如“上下”一個詞兒,就有各種不同的用法,這里有幾句句子:“上下和睦”“上下其手”“張三李四成績不相上下”“上下房間都住滿了人”,這幾句句子里都有“上下”的詞兒,可是文法上的詞性各不相同。“上下”是兩個單字合成的詞兒尚且有這些變化,至于單字的詞兒變化更多了。這些變化,在普通的辭典里是找不著的,你須得在讀文字的時候隨處留意。你已記得梅花、蘭花的“花”字了,如果在讀文字的時候碰到花錢的“花”字,花言巧語的“花”字,或是眼睛昏花的“花”字,都應該記牢,如果再碰到別的用法的“花”字,也應該記牢,因為這些都是“花”字的用法。你如果只知道梅花、蘭花的“花”,不知道別的“花”,就不能算完全認識了“花”的一個詞兒。
關于詞兒,可說的方面還不少,上面所舉出的三項,就是詞兒的意義,情味,在句子中的用法,是比較重要的,學習的時候應該著眼在這些方面。
以下要講到句子了。關于句子,第一所當著眼的是句子的樣式。自古以來用文字寫成的東西,不知有多少,即就諸君所讀過的來說,也已很可觀了。這些文字,雖然各不相同,若就一句句的句子看來,我認為樣式是并不多的。我曾經有一個志愿,想把中國文字的句式來做歸納的統計,辦法是取比較可做依據的書,文言文的如“四書”“五經”,白話的如《紅樓夢》《水滸傳》,句句地圈斷,剪碎,按照形式相同的排比起來,譬如說“子曰”“曾子曰”“孟子曰”和“賈寶玉道”“林黛玉道”“武松道”歸成一類,“不亦悅乎”“不亦樂乎”“不亦快哉”歸成一類,“穆穆文王”“赫赫泰山”“區區這些禮物”歸成一類,“烹而食之”“顧而樂之”“垂涕泣而道之”歸成一類,這樣歸納起來,據我推測,句子的種類是很有限的。確數不敢說,至多不會超過一百種的式樣。諸君如不信,不妨去試試。讀文字,聽談話,能夠留心句式,找出若干有限的格式來,不但在理解上可以省卻力氣,而且在發表上也可以得到許多便利。諸君讀文言傳記,開端常會碰到“××,××人”或“××者××人也”吧,這是兩個式樣,如果有時候碰到“一丈,十尺”或“人者仁也”不妨把它歸納起來當作一類的格式記在肚子里。諸君和朋友談話,如果聽到“天會下雨吧”,“我要著皮鞋了”,就把它歸納起來當作一類格式來記住。
這樣把句子依了式樣來歸并,可以從繁復雜亂的文字里看出簡單的方法來,在學習上是非常切實有用的。此外尚有一點要注意,句子的式樣是就句子獨立著的情形講的。一篇文字由一句句的句子結合而成,句子和句子的關系并不簡單。平常所認定的句子的式樣,和別的辭句連在一處的時候,也許可以把性質全然變更。譬如說“山高水長”這句句式和“桃紅柳綠”咧,“日暖風和”咧,是同樣的。但如果就上面加成分上去,改為“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時候,情形就不同了。光是從“山高水長”看來,高的是山,長的是水,至于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里面,高的不是山,是先生之風,長的不是水,也是先生之風,意思是說“先生之風像山一般地高,水一般地長”了。這種情形,日常語言里也常可碰到,譬如,“今天天氣很好”,“我和你逛公園去吧”,這是兩句獨立完整的句子,如果連結起來,上一句就成了下一句的條件,資格不相等了。一句句子放在整篇的文字里和上文下文可以有種種的關系,連接的式樣很多,方才所舉的只不過一二個例子而已。讀文字的時候對于每一句句子不但要單獨的認識它,還要和上下文聯結了認識它,自己寫作文字的時候,對于每一句句子不但要單獨地看來通得過,還要合著上下文看來通得過。盡有一些人,在讀文字的時候,逐句懂得,而貫串起來倒不清楚,寫出文字來,逐句看去似乎沒有毛病,而連續下去卻莫名其妙,這都是未曾把句子和句子的關系弄明白的緣故。
上面已講過詞兒和句子,以下再講表現的方法。文字語言原是表現思想感情的工具,我們心里有一種意思或是感情,用文字寫出來或口里講出來,這就是表現。表現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同是一種意思或感情,可有許多表現的方式。同是一句話,可有各種各樣的說法。譬如說“張三非常喜歡喝酒”,這話可以改變方式來說,例如“張三是個酒徒”咧,“張三是酒不離口”咧,“酒是張三的第二生命”咧,意思都差不多,此外不消說還可有許多的表現法。“晚上睡得著”一句話可以用做“安心”的表現;罵人“沒用”,有時可以用“飯桶”來表現,有時可以用反對的說法,說他是“寶貝”或“能干”。意思只是一個,表現的方法卻不止一個,在許多方法之中究竟哪一種好,這是要看情形怎樣,無法預定的。讀文字的時候最好能隨時顧到,看作者所用的是哪一種表現法,用得有沒有效果?自己寫作文字,對于自己所想表現的意思,也須盡量考慮,選擇最適當的表現法。
文字語言的一切技巧,可以說就是表現的技巧。寫一件事情、一種東西或是一種感情,用甚么文體來寫,先寫甚么,后寫甚么,寫得簡單或是寫得詳細,諸如此類,都是表現技巧上的問題。所以值得大大地注意。
我在上面已就了詞兒、句子、表現法三方面,分別說明應該注意的事情,這些都是文字的形式上應該著眼的。諸君學習文字,我覺得這些就是值得努力的地方。
末了,我勸諸君能夠用些讀的功夫。從前的讀書人,學習文字唯一的方法就是讀。自有學校教育以來,對于文字往往只用眼睛看,用口來讀的人已不多了。其實讀是很有效的方法,方才所舉的關于詞兒、句子、表現法等類的事項,大半是可在讀的時候發見領略的。我認為諸君應該選擇幾篇可讀的文字來反覆熟讀,白話文也可以用談話或演說的調子來讀。讀的篇數不必多,材料要精,讀的程度要到能背誦。讀得熟了,才能發見本篇前后的照應,才能和別篇文字做種種的比較。因為文字讀得會背誦以后,離開了書本可隨時記起,就隨時會有所發見,學習研究的機會也就愈多了。不但別人寫的文字要讀,自己寫文字的時候也要讀,從來名家都用過就草稿自讀自改的苦功。
關于國文的學習,可講的方面很多。時間有限,今天所講的只是這些。我對于中學國文教學,曾發表過許多意見,有兩部書,一部叫《文心》;一部叫《國文百八課》,都是我和葉圣陶先生合寫的,諸君如未曾看到過,不妨參考參考。
(選自《文章講話》,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