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而又豪放的筆墨勾勒出一片鮮活的渭河平原,半個世紀的史詩寫下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陳忠實的這部作品我看不到所謂的“色彩斑斕”,反而是厚重的滄桑感和對現實的諷刺讓人覺得滿目荒唐。沒有所謂的歌頌有的只是呼之欲出的諷刺,毫不避諱的揭露的正是赤裸裸的現實。人性的弱點在這里被膨脹到了極致,而同樣生而的悲憫也讓《白鹿原》這部作品充滿人文關懷: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當一切的罪惡在光天化日暴露在人們的眼前,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扭曲的綱常更是一個時代的蛻變。當我們以未來人的眼光審視這段“似是而非”的歷史,糾結于這樣的故事是否源于作者筆下的真實,或許我們所要追求的不單單是“有憑有據”,更應該探索詭譎莫測的故事背后所隱藏的精神內涵。
“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作者在開篇引用的巴爾扎克這句名言仿佛是有意而為之,他毫不避諱的用“粗魯”的手法扯下了白鹿原上的遮羞布,用著叛逆的眼光審視著一個時代的悲哀。愚弄者不知被誰去愚弄,捍衛者亦不知捍衛著什么。荒唐而又可悲的氛圍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無可避免的只是悲劇中重生的另一重悲劇。人們喜歡把解釋不了的現實歸結為宿命的安排,可是兜兜轉轉被玩弄下來的確是一個誰也搞不明白的斷簡殘篇。這是一個誰也擺脫不了悲哀的故事,它的痛苦在于無論是你怎樣抗爭終究免不了或生或死都無法擺脫的無奈。
小說主人公白嘉軒被公認為是封建宗法的最后捍衛者,給人的印象大多是正義凜然。而他一生最驕傲的不是為這個宗族留下了多少輝煌的傳奇,文章開端的那一句“白嘉軒后來最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娶過七房女人”著實的打了這位封建家長一記響當當的耳光,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因為遇到了這輩子都無法打到的對手,而是到最后自己否認了自己當初引以為傲的追求,看到這個人的頹敗我幾乎落下淚來,我能解釋的可悲的是他生錯了年代。恪守禮法、剛正不阿的白嘉軒其實并非如同白紙一般,他也有著自己的陰暗和不能見光的作為。文章的最后面對著不解人事的鹿子霖說的那一句“子霖,我對不住你,我一輩子就做下這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我來生再世給你還債補心”可謂是發自肺腑,而鹿子霖把好不容易挖到的羊奶奶遞到他眼前“給你吃,你吃吧,咱倆好”的一幕不免讓淚水潸然。爭了一生,奪了一生,算計了一生,最后又搭上了一生,彼此糾結的一輩子刻下的是兩個人清醒時的虛偽,而命運的終止卻讓互不甘心的兩個人化干戈為玉帛。因為一個傳說中的故事,白嘉軒不惜用計巧取了風水寶地,而為了壓白家一頭的鹿子霖卻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這樣的圈套。一來一回看似是為一畝三分地的較量,殊不知爭得確是白鹿原的統治權。靠種植罌粟發家的白嘉軒自然而然的因為“財大氣粗”當上了族長,配合姐夫朱先生禁煙毀了大煙苗讓自己樹立起了威望。他不慕名利,不愛金錢,不好女色,不會讀書,平生最大的工作就是搗騰家里的田地,他把禮法視為治理宗族的根本,一輩子都在挺直著腰桿做著捍衛族規的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仁義面前挑不出缺陷的人最后卻無法逃出隕落的命運,就是這樣一個響當當的漢子落下了最無奈的嘆息。是世道、是時代讓他受到了宗族人的背棄,面對天災人禍他的所作所為變成了別人的不理解。我們喜歡他的倔強卻也認清了他的守舊,最后的失敗只能說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他重倫理懲治“奸夫淫婦”卻讓自己的張子打了自己的臉,他與鹿子霖明爭暗斗卻不料自己的女兒靈靈叛逆的和人家兩個兒子糾纏不清……如果說這種宗族制度衰落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惟一感嘆的就應該是這位凜然的英雄不愿走下的道義的神壇。
風云變幻的白鹿原是一個時代是縮影,“你方唱罷他登場”給所有人的感覺都是惶恐不安。皇帝退位讓人找不到生活的主心骨,不用交皇糧民國政府仿佛給人帶來了欣欣然,當人們憧憬美好生活的時候卻發現生活實際上和他們開了一個玩笑,兵患、匪患和站不明白的階級立場讓所有人都覺得生活在戲臺之間,“看戲聽角”本來應該是熱鬧的場面,卻無奈遭殃的永遠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守著寶地卻餓殍遍野,追著燈火卻永遠找不到光明,巨大的諷刺寫就了荒唐的現實,我們看到的只是生不如死。且不說老一輩子人的世故和勾心斗角,年輕人的悲哀就足以讓人在黑暗中無法重生。“一無所知”的黑娃被一步步的旁人推向絕路;一心抗日的鹿兆海把生命葬送在了內戰的戰場;對信仰無比堅定的靈靈沒有被敵人填井卻被戰友活埋;壞事做盡的白孝文最后竟然活到最后升官發財……詭譎的歷史讓人分不清黑白,那個無法用善惡評斷的年代只能留下無數的悔恨和哀嘆,就如同大拇指芒兒的死真相難以告白,孰是孰非的故事本身就是無法解說的旁白,我們分不清因果,留下的只有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