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打卡 在讀書目《黃帝內經》

卷三 靈樞·小針解

  所謂“易陳”,就是一般理論說來很容易的。“難入”,是說一般人很難明確理解其中的精微奧妙的。“粗守形”,是說一般的普通醫生只知機械地拘守刺法。“上守神”,是說高明的醫生能根據病人氣血的虛實情況,靈活地運用補法或瀉法。“神客”,是說正氣與邪氣交爭,共留于血脈中。“神”指正氣,“客”指邪氣。“在門”,是說邪氣能隨正氣出入的門戶侵襲人體。“未睹其疾”,是說沒有先弄清病邪在哪一經絡。“惡知其原”,是說不能明確發病的原因和應取的腧穴。

  “刺之微在數遲”,是說針刺的微妙,在于掌握進針出針的手法快慢。“粗守關”,是說一般的醫生只知在四肢關節處作治療,而不知氣血盛衰和正邪的進退勝負情況。“上守機”,是說高明的醫生能夠洞察并把握氣機的變化情況,隨機運用補瀉。“機之動不離其空”,是說氣機的活動,都會在骨空(腧穴)中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據診查出來的氣機變化采用疾徐的補瀉手法。“空中之機,清凈以微”,是指針下已經產生“得氣”的感覺,此時要仔細地感受氣的往來運行情況,要守住這個“氣”,才能不致失掉應補應瀉的時機。“其來不可逢”,是指邪氣正盛的時候,切不可迎其勢采用補的手法。“其往不可追”,是說邪氣已去正氣仍虛時,切不可用瀉法,以免使得真氣泄脫。“不可掛以發”,是說得氣的感覺很容易消失,必須密切地把握此瞬間,就像弓弩手不可毫無準備地將弓弩掛在墻上而去等待發射,這樣必然會措施良機一樣。“扣之不發”,是說不懂得氣機的補瀉意義,往往誤用手法,導致血氣竭絕,而不能祛除邪氣,就像弓弩手將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應發射的時候而沒有扣動扳機發射出去一樣。

  “知其往來”,是說懂得氣在運行中有逆有順有盛有衰。“要與之期”,是說掌握氣至的時機,用針不失其時。“粗之暗者”,是說庸醫昏昧無知,不懂得氣行的微妙作用。“妙哉工獨有之”,是說高明的醫生卻能完全掌握氣機和用針的機制。“往者為逆”,是說經氣已去時,脈中的氣就變得虛弱,虛弱就叫做逆。“來者為順”,是說經氣漸來時,形氣相稱而脈見平和,平和就叫做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是說能知血氣的逆順虛實,就能毫無疑問地選取腧穴進行針刺了。“迎而奪之”,是說乘其氣之方來以瀉其邪,這就是瀉法。“隨而濟之”,是說隨其氣之剛去以補其虛,這就是補法。

  所謂“虛則實之”,是說氣口脈(即寸口脈,下同)出現虛弱的脈象時,就當用補的針法,以充實正氣。“滿則泄之”,是說氣口脈出現滿盛的脈象時,應當用瀉的針法,以瀉除邪氣。“宛陳則除之”,是說血脈中如有蓄積淤血,就應當刺破皮膚以排除它。“邪勝則虛之”,是說經脈中邪氣盛時,應采取瀉法,以使邪氣外泄。“徐而疾則實”,是說慢進針而快出針的手法屬于補法。“疾而徐則虛”,是說快進針而慢出針的手法屬于瀉法。“言實與虛,若有若無”,是說用補法會使正氣來復,用瀉法會使邪氣消失。“察后與先,若亡若存”,是說應診明氣的虛實,決定補瀉手法的先后,并觀察氣的行與不行,以確定針的去留。“為虛與實,若得若失”,是說用補法會使患者感覺充實而似有所得,用瀉法會使患者感到輕爽而似有所失。

  “氣之在脈,邪氣在上”,是說邪氣侵入經脈,虛邪賊風多傷人的頭部,所以說“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是說水谷皆入于胃,化生的精微之氣上注于肺,濁氣蓄留于胃腸之中,如果寒溫不適宜,飲食無節制,胃腸就會生病,所以說“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是說清冷潮濕之氣傷人,必從足部發起,所以說“清氣在下”。“針陷脈則邪氣出”,是指風熱邪氣傷人上部,應取頭部的腧穴治療。“針中脈則濁氣出”,是說胃腸濁氣發病,應取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里治療。“針太深則邪氣反沉”,是說邪氣在淺層而輕微的病,不應刺得過深,如果太深,就會使邪氣隨針深入,加重病情,所以說為“反沉”。“皮肉筋脈,各有所處”,是說皮肉筋脈各有一定的部位,也就是說經絡各有主治的地方。

  “取五脈者死”,是說病在內臟而元氣不足的,如用針大瀉五臟的腧穴,就會導致死亡。“取三陽之脈”,是說如誤用針瀉盡六腑腧穴之氣,會使病人形神虛怯,不易復元。“奪陰者死”,是說針刺尺澤后的五里穴而瀉至五次,臟陰之氣瀉盡就會死亡。“奪陽者狂”,是說瀉奪了三陽的正氣,會使病人精神變化而成狂癥。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是說高明的醫生懂得觀看患者顏面和眼睛色澤的變化,也能細察尺膚和寸口部位所表現出的大小、緩急、滑澀等脈象,就可知道發病的部位和原因。“知其邪正”,是說能知道患者所感受到的是虛邪還是正邪(實邪)。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是指進針和出針的兩種不同動作。“氣至而去之”,是說不論用補法或瀉法,達到氣機調和,就應該停針。“調氣在于終始一”,是說醫生在用針時,必須專心致志。“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是說周身三百六十五穴,是脈絡中的氣血滲灌各部的通會之處。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于內”,是說脈口出現浮虛脈象,按之則無。像這樣的陰虛癥,如果反取體表的病處和陽經的合穴,并留針以招致陽氣,陽氣至,勢必使陰更虛以致氣竭于內,這叫重竭,重竭必死。由于無氣以動,患者死時是安靜的。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于外”,是說脈口出現沉微脈象,輕取如無。這種癥狀是陽虛癥,如果針治時反取四肢末梢的腧穴,又留針以引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內陷,導致四肢厥逆,厥逆就會死亡。由于陽氣竭絕,陰氣過盛,患者死時就表現為躁擾不安。

  所以要觀察眼睛顏色變化的緣故,是因為五臟的精氣都上注于目,精神旺盛于內,眼光必然清明,聲音必然宏亮。這里所謂聲音洪亮的意思,是說他所發出的聲音和平常是不同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