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繁見到團隊散伙的新聞訴諸報端,全民創業潮的下一個階段,就是全民散伙潮。
公司最近也在經歷團隊重組,傷筋動骨,為了符合法律法規同時減少損失,CEO不惜注銷公司,著手注冊一家新公司。這段過渡期具體要幾個月?團隊接下來的發展是什么?這期間每個人能做些什么?下個月的工資還發么?每個人心里都打著小鼓,咚咚咚咚,沒個譜子。
面對任何一件事情,處理它都需要統合兩種力量:技術+情緒。兩種力量此消彼長,面對同樣一個任務,A技術純熟,先干嘛后干嘛每個環節該如何處理,手起刀落干脆得很,全程很流暢,不需要什么自我激勵。B幾乎從來沒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他需要給自己鼓勁兒,踩穩一步,面對充滿未知的下一步,拿出120%的勇氣,以及足夠細心耐心有韌勁兒。無論是什么Case,對于操作熟練的人來說,基本沒啥感覺,無他,唯手熟爾。而對于生手來說,全過程都是對自己內心人性的拷問,是妥協還是堅持,是敷衍還是質量?兩相比較,就知道該讓什么人做什么事情了。
具體到合伙創業這件事來說,團隊成員要格外尊重“術業有專攻”這件事。
如果讓一位從來沒做過投融資業務的人來負責對接投資人,他會立刻陷入$$$的漩渦里,忍不住要算計每一種操作對自己的利益有啥影響。而對于一位常年從事投融資業務的人來說,那不就是一串數字么,綴個百萬千萬的貨幣單位又能咋地,整套流程該怎么操作就怎么做。
如果讓一位從來沒做過市場的人來負責推廣,他會立刻陷入“效果”這件事,多少人參加?有多少轉化率?銷量怎么樣?而對于常年在市場上打滾的營銷人來說,做推廣要兼顧短期市場效益和長期品牌形象,尤其注重和消費者的每次互動質量,這些工作不是看數字就行的。
讓每個人去做他擅長的事情,人對了,事情才能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