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佛,不是因為我悟性有多高,只是受家人的耳濡目染,給心靈一個寄托,給做善事一個高度,給做壞事一個臺階。
13年,我大四放寒假,因為馬上要畢業了,不剩什么課程,只剩論文,所以4月份才開學,我在家百無聊賴,本來想借考研逃避步入社會,在學校再混幾年,但沒考上,這如意算盤就一下打空了。我媽從一開始見到我喜笑顏開,到時間久了,越見越煩,我決定是時候離開了。
鬼使神差,我來到了這兒,這里是我姑一直供奉的寺院,我以前來過,只不過和這一次來的目的不一樣,這一次我打算長住。
我坐火車從蘭州出發,因為買錯了票,只好站了四個小時,我理解為好事多磨。下了火車,我姑租了個車,把我拉到了寺院,師傅看我穿的單薄,找了一件棉衣給我,還找了個頭巾,剛開始我一度嫌丑,可沒想到,它們在之后卻成了我一個月的服裝主力軍,以至于后來有人從后面叫我阿姨……我被安排在一間小屋子里住,沒有暖氣,沒有廁所,更沒有洗澡的,想要溫暖,請插上電熱毯,想要上廁所,請到屋外院子后,想要洗澡,請去縣城。
每天早上五點上早課,拿著上早課的課本,或站或跪,或讀或唱經文,一般半個小時,遇到初一十五時間再久一點。上完早課,去廚房幫忙做早飯,盡管每天都吃的素,但我吃的津津有味,因為做飯的大叔飯是真做的好,所以我這一個月是一斤肉沒掉。吃完飯,和師傅還有同住寺院的居士去地里幫忙,師父打算趁春天自己種些蔬菜水果,于是每天跟著他們翻土、施肥、播種,時間過的倒是也快,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就又去廚房幫忙了,因為用的水都是從井里提上來的,水很冰,而我又只會洗菜洗碗,一個月下來,我的手上纏滿了膠帶,上面凍的全是口子,倒是也學會了打水。每次開飯前,都要先念經文,敬佛祖,有點像基督教飯前的禱告,不過我們不光念經文,還會讓佛祖先吃,我們再吃。吃完飯收拾完我就回屋睡午覺了,睡起來我就跑到書房去看書,寺院的書房很漂亮,是一個玻璃房,光照很充足,環境特別像現在的網咖,因為進了寺院,我就把手機關機了,所以也沒有當時書房的照片,師父每天在那里是看經文,我因為看不懂,基本都在那里看閑書。等到晚上五點的時候,就要開始上晚課了,和早課的內容基本一樣,我從剛開始連讀到哪兒都不知道,到后來能跟上,我真覺我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上完晚課,吃完晚飯,一般都會和師父聊聊天,談談佛,然后就各睡各的去了。
我每天的生活基本都是這樣,只不過后來慢慢加入了一些有趣的因素,我在寺院有了兩個要好的小伙伴,一個是從蘭州一路騎自行車到寺院的小帥哥,還有一個是從德國一路飛到寺院的德牧犬,因為他倆的加入,我每天的生活多了一項爬山游水,還有一項照顧小黑(德牧犬),使得我每天的生活倒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我那時候最喜歡初一十五,因為平時寺里都沒什么人,一到初一十五,基本能來的居士就都來了,一起念經祈福,做飯吃飯,好不熱鬧,只有這個時候,我覺我才能聞到人間煙火味兒。我記得那時候所有的人吃齋念佛是為了死后去西方極樂世界,然后師傅告訴我為什么要去那里,因為那里沒有痛苦,沒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美好,無盡的美好。但直到現在,師父問我,我都還會說,我下輩子想做人,因為我想要真真切切的感受七情六欲。所以我覺我這輩子可能在佛學上都不可能有多大的造詣了,因為我發現我骨子里就是一俗人。
后來我在寺院學會了一篇經文,而且直到現在,我都只會背這一篇經文,那就是心經,因為最短最好背。有多少人和我一樣,一直以為經文就和咒語一樣,遇到問題,念了就會幫我度過難關,所以我念的可起勁兒了,但慢慢的,當我越深入了解,我越發現它其實不能直接幫我消除難關,而是讓我時刻記得學會修心,然后自己度過去。它告訴我,在遇到困難時,回到最初,回到事物的本質,看清它,悟透它,然后直面它。雖然我在寺院只會這一篇經文,佛學的博大精深也就只學了一個皮毛,但我覺得終身受用了,起碼證明我還是沒有那么俗的。
我這輩子都沒想著讓自己有多大出息,我爸媽呢,也從來沒指望我這輩子多有出息,只希望我平平安安,善良大度,一輩子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在寺院的這一個月,與世無爭,晨鐘暮鼓,與經文相伴,與木魚相伴,雖然冷清了一點,少了一點人味,但我卻活的很自在,不用刻意討好誰,也不用特意試探誰,每天念完經文,吃完飯,干完活,就瞇著眼睛曬著太陽,聽著風兒呼呼吹過的聲音,看著鳥兒嗖的飛過眼前,和魚兒一樣,自由自在。連師父都說沒想到我能適應的這么好,其實我琢磨著,是因為我懶,沒有上進心,而且也斗不過爭不過別人,這不就找個理由安慰自己。
在這里與世隔絕的一個月,讓我回到了最初的生活狀態,翻土、施肥、播種、打水、遛狗、做飯、上早晚課、讓我回到了最初的自己,找到了初心,后來每次在我不如意的時候,總會回來這里,看看師傅,拜拜佛,遛遛狗,有沒有因此變順不知道,只是覺得獲得了心靈的慰藉,得到了平靜的力量。
現在的我還是信佛,還是不是因為我悟性有多高,但不再是受家人影響,是為了給自己一個避風港,給自己一個安放心靈的地方。
附上后來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