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開始寫日記的第一天,希望向自己,也向大家交代一下背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一直很佩服堅持寫日記的同學,既是一個記錄,也是一個梳理。之前我斷斷續續在我的在線文檔上寫著日記,后來工作繁忙就斷了。日常也會在簡書上寫著一些僅自己可見的文字。
直到我看到我的學姐“李小墨”已經堅持在公號“李小墨的日記”更新日記31天了,而且有些寫的非常好。
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身邊,我也要嘗試。
我也喜歡通過寫日記的方式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也逼迫自己去思考,去反思。
而且我也給自己立下了2個原則:(1)向讀者完全袒露,完全真誠,講述自己的故事;
(2)不再想著能夠有多大閱讀量,初期只需要寫下心中所想,給自己一個交代。
2、為什么選擇文字記錄,而不是視頻記錄?
第一,不知道怎樣,我對文字總是有好感的。包括日常休息的時候,我也會看書,但也很少去追劇、看電影。文字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可快可慢,而視頻總是感覺跳過一段,就有些疏離。
第二,視頻記錄成本太高,而且我不太習慣面對鏡頭,也說不出那么多話。不過既然提到了,我以后可以試試。
3、為什么選擇簡書,而沒有注冊微信公號?因為簡書操作簡單,無需配圖,自動排版。發布也很簡單,更新同步快,能夠反復修改。
4、后續有什么安排?當我能夠在簡書上持續穩定輸出15天時,我會考慮再開一個公號,兩者同時更新。這樣也能夠看到讀者一些構成情況。而且交流會更方便些。關于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互動,公號會更好些。
番外篇|我寫完《原則》聽書稿后有哪些收獲?
1、在閱讀時候,一定要有重點,比如他的人生經歷都是關于金融的,涉及很多術語,我對金融不太感興趣。加之他的經歷在網上可以查。這方面我就簡單讀過去了。
2、一定要做腦圖和筆記,二者可以合二為一,在后期寫作的過程中,根據筆記去翻書,更容易定位。
3、一定一定要著重看書中的例子,看例子是怎么論證觀點的。這個非常重要,因為這類工具書,涉及很多方法論,如果沒有例子作為支撐,在文章里,單純談方法論,就會顯得很枯燥。
4、老外的書籍或因他本身的習慣,或因翻譯問題,一些名詞不容易懂,在解讀時,就需要轉化為我們容易懂得名詞。
比如他反復提到的“創意擇優”,我就解讀成“好方案至上”,感覺容易多了。
5、聽書稿,不管平臺用不用,反正對于我來說,收獲很大。我能夠更深層次理解這本書,仿佛跟作者有了一個下午的對話。
我今后會應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之前讀的時候,沒有寫成文字,就感覺很泛泛而談,過不了多久就忘記了。
感謝閱讀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