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極其的簡單,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人人都能獲得幸福”。
青年在聽了哲人的這番主張之后,覺得不過是烏托邦式的空想罷了, 我也覺得是這樣,如果世界真的這么簡單,為什么世界上每個人都還在負重而行?
我是怎樣看待世界的?如果要把世界看得簡單,有什么方法嗎?我換了方法后,世界真的簡單了嗎?我換了方法把世界看簡單了,獲得了什么樣的幸福呢?
2、哲人說,復雜混亂的并不是世界,是你把世界看復雜了。我們并非住在客觀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你所看到的世界與我看到的不同,與任何人看到的都不同。
現在在你眼中的世界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那世界就將歸于簡單。因為問題從來都不在于世界,而只在于你。也許,你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所看到的當然變暗。你要做的是摘掉眼鏡,而不是去抱怨黑暗。
現實生活中,摘掉墨鏡是很輕易的事情?可是在主觀世界中,墨鏡是虛擬的,并不那么容易找到,如何找到自己主觀意識的墨鏡呢?如何摘掉呢?如果摘掉后,最開始有被陽光刺痛的不舒服感受,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3、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是今天的結果與過去毫無關系。我從來不考慮過去的原因,而是考慮現在我要達到的目的。
有一天母親和女兒正在大聲的爭吵。正在這個時候,電話鈴響起了,打電話過來的是母親單位的領導。母親馬上變得彬彬有禮,客客氣氣的交談了5分鐘之后,掛了電話又繼續憤怒的訓斥女兒。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也合情合理對吧?通過這件事情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憤怒,不過是一種可收可放的手段罷了。母親并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他只是為了達到震懾女兒的目的,所以采用了憤怒的情緒。“目的論”就是如此。
舉例自己:
暑假,兒子因為耍手機的原因,和他大吵一架后,我開啟了冷戰模式。不管他和我說話,還是問我問題,我都不想回答,但是轉身對女兒,我又表現的非常的親密和包容。我用冷戰模式想要達到什么目的?
4、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一個人成功或者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也并非因為經歷中所受到的傷害而永遠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那些符合現在目的因素。
我并不是說他裝病,他的手腳顫抖,胸悶氣短都是真的。但是這些癥狀都是為了達到不出去的目的而被制造出來的。年輕人剛才所說的關于他朋友的問題叫做原因論,今天的果必然有昨日的因。而哲人說的那些呢,在阿德勒心理學當中叫做目的論。他否定了心靈創傷,這一點是具有跨時代的創新意義的。弗洛伊德認為過去所受到的傷害也就是心靈創傷,是造成現在不幸的罪魁禍首。我們的情緒我們的行為習慣,都可以從過去找到原因。絕大部分人都深信這樣的因果關系。
有沒有有效的方法,直接檢驗,什么是目的,什么是原因?
5、過去發生的一切只不過就是客觀事實,這就如同18度的井水一樣,另一方面,對過去的冷暖感知是“現在”的主觀感覺。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他所呈現出來的意義,全部都是我們自己賦予的。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不幸,是我爸爸不心疼媽媽,在高一就開始不管這個家而造成的,如果用這個理論來重新賦予新的意義,我自己應該怎樣來賦予?
6、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只有否定過去決定現在,那我們才能從內心的最深處接受自己可以改變這件事情。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那會永遠止步不前,而如果我們相信目的論,那么馬上就可以實現改變。關于改變的話題,我們更進一步,阿德勒說,能夠愉快的接納目前的自己是向好改變的前提,更是感知幸福的關鍵。
我一直在否定自己的過去?我否定的方法對嗎?我在內心一直住有2個小人,一個是提醒我要改變,我能行;另外一個,一直在提醒我曾經的失敗經歷,經常對人說,我自己能行,我也在努力,我能很好的愛自己,但是內心根本沒有做到,所以,我一直沒有愉快的接納過自己。
如果內心的小人,再為自己找原因,自己該如何處理?以目的論代替原因。
哲人說,如果我們相信目的論,馬上就可以實現改變。能改變什么?如何改變?如果是我自己使用目的論,如何驗證“馬上就可以實現改變”這個理論?
7、當我們擯棄了原因論,相信了目的論之后,青年的那位朋友就可以走出房間,而青年自己在認為發脾氣不好的前提下可以自如的收斂起自己的憤怒。改變,就在這一刻立即發生。
今天兒子和我愛人因為上課錄視頻發生沖突,我愛人生氣的原因是什么?我兒子生氣發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換成目的論,愛人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反應?兒子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8、重要的不是我們被命運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好好的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之所以想變成誰誰誰,就是阿德勒所說的,我們一味的關注“被給予了什么”。其實,我們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好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比方說個子矮確實是客觀的劣勢,但是是悲觀還是樂觀的對待它,把它看成是對我們永遠的傷害,還是賦予前進的力量,都是現在我們自己的選擇。
9、哲人放出了一句狠話他說:“現在的你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并不是因為你生來不幸。”其實,當我們抱怨沒有生在富裕家庭的時候,我們也在坦然接受自己的貧窮。當我們抱怨長相不如人的時候,也正在為自己的追求而不可得找到了完美的退路。
哲人所說的我們自己選擇了不幸的意思,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幸”本身對現在的自己是有好處的,所以才選擇不斷的去感嘆和抱怨不幸。那不幸對我們會有什么好處呢?
10、用目的論的觀點來看,我們絕大部分人只會抱怨難以改變,是因為我們自己暗暗的下了“不改變”的決心。為什么?這有什么好處呢?因為盡管原來的生活方式不方便、不開心、不自由,但是我們大概還是會覺得一直這樣不改變會很輕松。不是說,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輕松嗎?
而另一方面,如果我選擇新改變,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話,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眼前的事情。未來變得難以預測,生活也因此充滿了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前方等著自己。
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因為那已經是我們長時間的一種習慣了。面對變化所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化帶來的不滿,沒有勇氣的人一定都選擇了后者。我曾經是選擇的哪一種生活方式呢?為什么要選擇那一種?
在工作環境上,我曾經選擇的是下決心“不改變”,因為選擇這一種我可以輕車熟路,不用面對變化帶來的不滿,也不用參與到我討厭的人際關系中。
學習了這個道理后,你要做什么樣的改變?
如果我一直下決心“不改變”,那么我會一直自我批判,我會對自己的人際關系不滿意,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對自己的工作環境不滿意,對自己以后的提升和發展不滿意。所以我要改變,我要選擇新的改變,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改變,和新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樣的呢
11、獲得時間、金錢和機會都從勇氣開始
001》聽說你想推掉所有的酒桌應酬,戒了煙,保持一項運動,換來一個更加健康的生活。
聽說你受夠了領導的壓迫,想要去那個想很多年的地方看看,不負詩和遠方。
聽說你不安于早九晚五,沒有盡頭,希望渺茫的工作,想要拼搏一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看生命中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002》你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和愿望,但是,你有改變的勇氣和追求幸福的勇氣嗎?上面的愿望最后就都變成了:
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就能更加健康。
如果我有錢的話,我就能不負詩和遠方。
如果我有機會的話,我就去嘗試另外一種可能性。
003》擁抱勇氣后,自己應該是如何改變?
我的目的是健康,所以每天都會有半小時的運動,一直到出汗。
我的目的是詩和遠方,所以,不管在任何地方,我都可以為自己創造儀式感,沒有沙灘,總有一個能曬著太陽的椅子。
我的目的是嘗試另外一種可能性,所以,機會是自己創造和給予的,遇到機會只管去做就行。
004》擁抱了勇氣后,我有最想要改變的一件事情嗎?
我想自己的家居環境變成樂觀、積極、有序、有趣、有品位的一個地方。
為此目的,你能做些什么行動?
引導家人樂觀,積極;學習收納管理,讓家中有序;每周家庭儀式,舉辦有趣的家庭活動;更換家中看不順眼的物品,精簡成每一個物品都是十分滿意的物件。
如果家人無法改變,環境也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自己的收納管理達不到水平,又怎么辦?
此問題,目前無解,尋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