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赤壁之戰,要三方的勢力開始說起。曹操北征烏丸之后,幾乎擁有整個北方。
看看古代的疆域,還得從古地圖開始:
這個應該是接近標準的比例,涼州、青州、徐州、司州、幽州、兗州、豫州、冀州,大概都是曹操擁有的。擁有8/13的疆土,北面后方也站隱了腳,強勝莫敵。但是有人可能說,除了涼州以外,下面的荊州、揚州、交州、益州,不是更大嗎?比曹操擁有的九州都大。其實不是。東漢十三州之所以這樣分,有大有小,幾乎不按規則。不是因為分他不正常,而是因為它只能那樣分。那為什么呢?如果不搞清楚這個,它會使你無法正常理解赤壁之戰的。古代有各種刑法,有的輕有的重,重的砍頭,小的流放。流放的一般80%的都是死。一般流放的地方,都是南方的沼澤森林濕氣很重的地方,有的是往北邊流放。被流放的人一般都會因為天氣環境不適應,或沒有東西吃就死了。 那時的南方(尤其是交州),都是濕氣很重的地方,北方人根本呆不下去。南方文明不發達,氣候更是不好。無毒流行,瘴氣橫流。(當年就差點整死個王陽明。)所以經濟實力薄弱,人口當然也少。所以也就那樣分了。所以別看下面四州那么大,其實是沒什么人的,能不能打仗就不用說了。粗略的計算一下,曹操有八州。下面一州還是劉璋的,劉璋還是服從他的。底下的交州對于南方軍事家也基乎不能要。
于是,曹操實力是:8,孫權和劉表和起來也只有:2。(壓倒性優勢)
現在開始進入正題:曹操北征烏丸之后南下。劉表死了,劉琮代立,但被蔡氏家族掌控。(劉表死,其子琮立。一一《三國志》-武帝紀)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琦之前也跑了。劉備在新野,劉表死了卻不知道。等曹操到了宛城才知道曹操要來打自己,劉備兵少,哪里敢跟曹操打?反正地廣人稀,于是去了樊城,向南逃。劉備是主戰派,也有主降派,就是蔡瑁一族,在襄陽城。諸葛亮叫劉備去打劉琮,劉備不自同意,竟用他那股“仁義”之氣收了群部下,也算厲害,然后帶著一群百姓劃船到當陽城。另外遣關羽順流占據江陵(江陵那時名義上算是劉表的),這時曹操率輕兵追擊劉備,到當陽長坂,劉備措手不及,丟了妻子,跑了。曹操大勝。劉備又順水路到了漢水旁和關羽船會合,過了漢水和劉琦會合。劉琦那時其實不是劉備的人,但劉備就把他匯入自己軍中了。于是實力大增。
然后劉備遣葛亮說服了孫權一起聯和抗曹。然后,在赤壁,就把曹操打敗了。
赤壁之戰值得分析,劉備說服孫權聯和抗曹之后,曹操南下。劉備和孫權與曹操相遇于赤壁,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卻實有點兒大意。這是他戰敗的一個因素,然后就是他的士兵不習慣南方的氣候。最一個就是所謂的老天不給力。這個東風有人說是算出來的,但也太難考證。所以就當他是老天不給力吧。
關于赤壁之戰的說法很多,就連雙方的實力也有很大的分岐。有說赤壁之戰是一場很大的戰役,但也有人說赤壁之只是一場普通的遭遇戰,甚至有的說那時曹操的軍勢實力與劉備和孫權的實力是差不多的,只是后來的小說家文學家給它括大了。
我認為,赤壁之戰是一場重大的戰役。因為曹操本來一統北方,擁有最富饒的地區,人多,但劉備和孫權占據的是南方的揚州和荊州,雖然大,但是地廣人稀,軍隊少。而劉備和孫權的聯和是因為曹操的勢力太強大,之后,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走華容道,這時劉備和孫權一起追擊,算是同心協力,之后孫權在南郡打曹仁,迫使曹操退回。劉備在赤璧之戰除追擊外別無功勞,孫權肯定不能和劉備友好,于是擊退曹仁之后周瑜就給孫權獻計,說要去弄劉備,而且分開他們兄弟三人,軟硬兼施。但孫權說不行,因為曹操勢力仍然強大,而且此時應當廣招人才,不好殺人,容易敗壞名聲,況且劉備也不容易制服。
我認為這算是孫劉家互相猜計的萌頭。之后就開始搶荊州了。以此來看,曹操的勢力估計比劉備和孫權個體都大一些,但是卻比劉孫聯盟是要小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三國鼎立之后孫劉家的地盤除了劉備把服從曹操的劉璋滅了。孫權的板圖住長江以北挪了點之外,赤壁離曹操的板圖不太遠,而只有曹操的土地的生產率是最高的。但曹操擁有八州時南下的勢力是很強大的,但是赤壁之戰一打,之后逃了幾次,曹操就不行了。所以,無論怎么說,赤壁之戰(包括曹操的幾次逃)就可以使曹操暫時不敢南下,說明曹操的確死了很多人,赤壁鎖船一燒,華容道泥濘一陷,這不可能死太多,我認為更多的因該是瘟疫,可理解,順序是這樣的:
一開始有點瘟疫------戰敗后衛生條件差------導致瘟疫擴散------死人更多------敵方追擊------戰又敗------衛生條件差------導致瘟疫擴散……
面對這個惡性循環,曹操不得不敗。人肯定死了很多。
所以我認為說赤壁之戰只是一場小戰役是錯的。
(本文章不敢稱之為論文,因為科學據不足,沒有任何考古遺址作為佐證。)
參考資料: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 ? ? ? 一一《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原文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 ? ? ? ? 一一《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裴注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余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余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于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 ? ? ? ? 一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原文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余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樂進守襄陽。時甘寧在夷陵,為仁黨所圍,用呂蒙計,留淩統以拒仁,以其半救寧,軍以勝反。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涂。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 ? ? ? ? 一一《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原文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并魯肅兵并進,拒羽于益陽。”
一一《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原文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于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后,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后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
? 一一《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