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8年盛夏的一個炎熱的午后。我們一行拜訪了居住在西域邊城伊寧的維吾爾族民歌大師——賽萊。
在北京時,從事文藝工作的同學(xué)就給我在電話中說起這位高齡的民間藝人,稱其為維吾爾族民歌藝術(shù)的“活化石”,搜集和整理的工作已刻不容緩。
趕回新疆與同學(xué)一起拜訪這位歌者。同行的還有兩個維吾爾族青年,主要做翻譯工作。買了錄音筆和一些水果禮品,趨車前往位于新華街的維吾爾族居民區(qū),按門牌號順利找到了賽萊的家。
維吾爾族的庭院居所整潔優(yōu)美,洋溢著濃郁的中亞風(fēng)情。門前有果樹、葡萄,綠蔭如蓋;走廊間擺放著各式花朵,詩意盎然;幽暗的泥土砌成的房屋,涼爽舒適。
身著愛得萊絲綢的小姑娘端來了西瓜、葡萄擺滿一桌。我們靜靜等侯主人的到來。
當(dāng)賽萊出現(xiàn)在我面前,我不覺還是吃了一驚。眼前這位九十二歲高齡的歌者,沒有想象中的老態(tài)龍鐘,也沒有想象中的藝人風(fēng)范。樸實和藹的相貌,中等身材,須眉皆白但面色紅潤,生動的表情里透出維吾爾族固有的幽默和大度。
和翻譯簡單的交流說明來意,看得出老人家是滿意的。
歌者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知音,有人虔誠登門拜訪只為聆聽,這就是對一個歌者最高的尊重。只有知音才能掏出歌者埋藏心底的歌聲!
小鳥對著柳芽清脆的啼聲,大海對著月亮奏著舒緩的夜曲……這世間所有的美好其實都是心底最美的歌謠!想起自己多年在風(fēng)中吟唱,不就是為這冰冷人間播撒溫暖和希望的種子嗎?
當(dāng)我們接來了琴師,當(dāng)悠揚的都它爾琴聲響起,當(dāng)賽萊的歌聲沖出胸膛,我簡直被震驚了!這是怎樣的天籟之聲!這歌聲人間難得幾回聞!
我坐在歌者的身旁,沉醉在這完全陌生又無比親切的歌聲里……
用手輕輕打著節(jié)拍,不時側(cè)眼悄悄看看他歌唱的神情,這幽暗的泥土小屋瞬間變成輝煌的藝術(shù)殿堂!
如此的高齡,底氣如此的飽滿,歌聲與琴聲渾然一體,情感表達(dá)的如此充沛,讓人嘆為觀止。
什么是用生命歌唱?不過如此。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歌者!在漫漫人生里用歌聲捍衛(wèi)人的尊嚴(yán),以樸素的姿態(tài)在泥土里歌唱。
唱了五首歌,大約四十分鐘。有我們熟悉的“牡丹汗”,但和王洛賓改編的有很大不同,這應(yīng)該就是原始的民間版本吧。
結(jié)束了這次專訪。回到了家中,賽萊的歌聲依然揮之不去,余音繞梁。至今魂牽夢繞,難以釋懷。
兩年前微博上談起此事,得知賽萊依然健在,真是為他高興!唱著歌走過百年的,這世間有幾?
(初稿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