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重拾目標更有干勁兒,你需要知道這一招

【1919年,在《堪薩斯城星報》(Kansas City Star)畫政治漫畫的沃爾特·迪士尼(Walt Disney)被解雇了,報紙編輯的話是:“他不是太有創意。”

2012年,英國生物學家約翰·戈登爵士(Sir John Gurdon)因對生理學和藥學的杰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可當年他在伊頓公學的校長卻在成績單上這樣寫道:“我相信戈登想當個科學家,可照他現在的表現看,這想法頗為荒謬。”

好萊塢有個傳說,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去雷電華影業(RKO Pictures)試鏡時,一個制片經理把他刷了下來,理由是:“(他)不會表演,不會唱歌,有禿頂跡象,會跳一點兒舞。”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早期的挫折都沒能阻攔他們追求自己的目標。上述三人全部獲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有些時候,人們的確會分心,會忘記目標——不是未來的諾獎得主和好萊塢偶像心目中那種宏偉的、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夢工廠式的目標,而是雖然小一點兒卻依舊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目標,比如多存一點兒錢,減掉幾斤肉,還掉信用卡,或是達到這個月的銷售目標。

人們往往需要重新拾起之前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同樣,管理者、團隊帶頭人、老師甚至是父母,有時候也需要幫助員工、學生和孩子鼓起干勁兒,再次為了原先的目標而努力。按常理,當我們為自己或他人設定新目標的時候,經驗總是告訴我們,要把目標設定的非常具體。比如,每周減掉2磅(約1.8斤)體重,1小時跑6英里(約9.6公里),或是每個月存下100美元,作為來年的度假基金。但是,當我們說服自己或他人重拾目標的時候,這個常識是否正確呢?

營銷學教授毛拉·斯科特(Maura Scott)和斯蒂芬·諾里斯(Stephen Nowlis)認為,雖然人們在直覺上感到,在首次制訂目標時,應當把他量化為單一而具體的數字,但是,在重拾先前的目標時,這樣做就未必最好了。相反,這兩位學者認為,比起單一的具體數字[比如每周減掉3磅(約2.7斤)體重],把目標改成一個上下浮動的數字范圍[但平均值跟原先的數字一樣,比如每周減掉2-4磅(約1.8~3.6斤)],會更加有助于人們鼓起干勁兒,重新投入。】


如上文所述,我們都有那些雖然小一點卻依舊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目標。首次在設定目標的時候,經驗總是告訴我們,把目標量化為一個具體的數字,但在目標執行落地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重拾目標,這種時候,想要重新投入后更加有干勁兒,要怎么辦呢?

第一步保證平均值和原先一樣

第二步把目標改成一個上下浮動的數字范圍。

如果不這么做的話,在我們執行這些雖然小但是很重要的目標的過程中,目標一旦中斷,我們還按照以前的具體的數字重拾目標時,會越來越沒有干勁兒,不但丟掉了這些雖然小但很重要的目標,而且還會產生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分享一個自己的經歷。半年前,我和一個伙伴約定好,每周跑步3次,堅持了快一個月的時間,這個習慣就徹底丟掉了。本著愛美和健康的目標,沒過多久,我們再次約定好,重拾目標,重新開始行動,結果情境幾乎和之前一模一樣,堅持了還不到一個月就再次喪失了跑步的干勁兒,而且兩個人甚至要開始自我懷疑,產生了負面情緒。

直到遇到了這段文字,我和伙伴重拾之前的目標,第一步在平均值和之前的數字一樣的前提下,保持平均值是每周3次,第二步,我們把目標改成一個上下浮動的數字范圍,調整為每周2-4次的目標。就這樣,我們重拾目標,每周跑步2次的這個小目標,很輕松的就達到了,每周跑步4次,在偶爾兩個人工作都不太忙的階段也能實現。不論是跑2次,3次還是4次,因為都屬于在目標范圍內,可以都算作是我們實現了當周的目標,我們比之前更加干勁十足的重新投入到了目標中。現如今,我們調整目標以后,已經執行了新的目標快兩個月的時間,而且熱情絲毫不減。

不知道這個小技巧大家學會了沒有,文字內容來源于書籍《細節》,愿我們每個人掌控好細節,對自己的目標更加清晰明確,更加有干勁兒的執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