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我們能在彼此的全世界,貫穿始終。】
我一點兒也不了解張嘉佳,也沒有看過原著小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只是單純的因為看過鄧超的《烈日灼心》后,所以非常期待能再在大屏幕上看到他。
于是,邀上姐們兒就進了電影院。總得來說,我還是比較滿意的。接下來就簡單的聊聊感受吧。(拒絕劇透的寶寶現在可以繞路走開,慢走不送)
最想說的還是這段:鄧超飾演的電臺DJ陳末和杜鵑飾演的電臺總監小容。他們從學校里發展出來的小情侶,來到社會,工作以后,沒能逃掉一畢業就分手的魔咒。
沒有插足,無關劈腿;沒有寶寶,無關婆婆;沒有總裁,無關兄妹;沒有車禍,無關癌癥。
然而,陳末和小容,這對有情人終難成眷屬。
記得在《夏有喬木,雅望天堂》這部電影里,韓庚飾演的唐小天對盧杉飾演的舒雅望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也許可以走得很快。但兩個人,才能走得更遠”。
是的,在一起的兩個人,沒有誰不希望可以一起走得更遠。但現實情況是,兩個人的步伐很難完全同步。在感情世界里,一旦無法并肩而行,勢必難以善終。比如網絡劇《匆匆那年》里的方茴,她保持著始終如一的行走速度,而陳尋卻是越走越快,最終導致他們之間再也不是隔著一句“對不起”的距離,而是另外一句“分手吧”的鴻溝。
再說回到陳末和小容,分手是由小容單方面宣布的。她對陳末說,“愛情,對你來說,相愛就可以,對我來說,適合更重要”,“我把青春獻給了愛情,可我沒有第二次青春了”。
在這里,我根本無意謳歌小容的三觀,更加不想批判陳末的生活。我只是想說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那會兒我的確是因為喜歡你,所以和你在一起。現在要分手,也的確是因為我不喜歡你了。
哲學里面有句特別拗口的話,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以前我是不信變化這件事的,自顧自的認為有永遠不變。直到后來,終于聽懂了王菲唱的“沒有什么會永垂不朽”。
我們都應該承認一件事,那就是你,我,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喜歡本來就是一個瞬間,硬要把這個瞬間拉長,就無形的對兩個人都有了要求。那就是你們既喜歡昨天的某人,也要喜歡今天的某人,甚至還要能夠喜歡明天的某人。
青春片的爛梗,說什么“你變了,我們回不去了”。其實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你變得不可愛了,我變得不喜歡你了,而這兩件事是同時發生的,其間或許有微妙的影響,但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作為陳末,他需要認清的一件事就是,曾經相愛是真的,現在不愛也是真的。切不可用現在的無法相守去抹殺曾經坦誠相對的兩份真情。就好像他沒有資格因為柳巖飾演的燕子選擇和小岳岳飾演的豬頭分手,就認定當時就是她偷了宿舍同學的兩千塊錢。
喜歡本來就是一件不講道理的事情,那么,為什么非讓每一個提分手的人給出一個分手的合理解釋呢?感情從來就是你情我愿,誰也勉強不了誰。沒有什么值得不值得,有的只是上山下海,心甘情愿;飛蛾撲火,甘之如飴。
所以,我非常同情陳末,卻不會苛責小容。試問,我們分手,是因為我不喜歡你了,而不是因為我喜歡別人了,這難道不是對我喜歡過你最好的證明嗎?
作為小容,我覺得這場分手是問心無愧的。因為喜歡上了你,所以走到了一起。因為聽從自己的內心,所以開始了分叉路。這是對自己和陳末之間感情的負責行為,更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次審問。身為女人,想要的是什么?陳末是否能理解?
電影里,小容不止一次的說到陳末,“你什么時候才能成熟點、正常點”?其實,小容想說的應該是,什么時候陳末才能相信分手不是蓄謀已久?什么時候陳末才能承認分手是必然走勢?為什么總是那么不講道理,一分手就把人全盤否定?或者為什么總是覺得誰先提分手,誰就不是東西?
小容在電臺節目里回憶了她和陳末的故事,最后一個鏡頭里的她,淚流滿面,而陳末在稻城,聽完小容講述屬于他們那最美的曾經,對著已經接通小容的電話,一言不發。
到這里,陳末終于和自己和解了。面對小容,他從來就不是一個沉默的人,卻在最后沉默了。因為他終于相信那個人那顆心,曾得到過,卻也承認現在是真的已失去了。
每個人都可能是陳末,每個人也都有可能是小容。喜歡,在一起;不愛,就分開。真心希望我們的愛情,也是這般簡單純粹,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
即使無法一起到達終點,各自前行時,也能發自內心的對彼此說一句,“感謝你路過我的全世界,祝愿你能遇見那個會在你的全世界貫穿始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