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親對我管教極嚴,使我養成了一種沉靜的性格,愛好狹窄得很,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讀書。那時還是改革開放之初,我在鄉鎮念小學,物質生活遠遠沒有今天這么豐裕,書店里的書也少得可憐。最吸引我的,是《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之類的連環畫。父親給我的早餐錢,大多用來買連環畫了。
后來我考取了縣城的一所中學,再后來,又考取了省城的一所大學,不能與父親經常聚在一起了,買書的習慣卻一直沒有改變,零花錢多半是在逛書店的時候花掉的。那時書店里書的種類仍然不多,能買到魯迅、胡適、梁實秋、林語堂等人的作品集,可以高興老半天。記得有一次在大學校園里,一個書販擺地攤,里邊有一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厚厚的,精裝四大本,標價不到80元,我馬上掏錢買了下來,回到宿舍把它放在床頭,真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大約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吧,大街上的民營書店突然多了起來,像雨后春筍一般,書的種類更是琳瑯滿目,蔚為大觀,而我已經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了,經濟條件還算不錯,求知欲望也很強烈,于是,逛書店由習慣變成了癖好,只要是想看的書,不管文、史、哲,也不管古今中外,一股腦兒買下來再說。起初,書是雜亂地堆放在床上的,一張大床,我睡一半,書睡一半,后來便泛濫成災了,桌子上、凳子上、書架上,到處都是,一時書滿為患。好不容易成家立室,為人夫、為人父,終于也趕了一趟時髦,在銀行按竭買了一套三居室,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然而,書還是太多,幾面墻壁的書架都裝滿了,地板上也是一摞一摞的,仿佛隨時等著整編入伍的散兵游勇,委屈得很,我看著也心疼,卻又無計可施。有一次,送水的師傅看見我書房里的書,大為驚訝,問道:“老板,你賣書的啊?這么多!”我只能笑而不語。
逛書店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還是有些門道可說的。剛開始買書的時候,我只看作者和書名,其他的都不考慮,結果吃了不少虧。比如書有正版、盜版之分,正版書印刷、裝訂質量好,字跡清晰,盜版書則反之;古籍書有版本和校對的講究,如果不是老牌、專業的出版社出的,錯別字就會多得讓人翻白眼;外國作品要看翻譯的人是誰,老一輩翻譯家是非常敬業的,殫精竭慮,字斟句酌,惟恐謬種流傳,誤人子弟,現在有些譯者,只能稱之為“翻譯匠”,更有甚者,抄襲剽竊,欺世盜名,已經完全喪失了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操守。凡此種種,都是我從長期逛書店的經歷中得出的體會,當然,冤枉錢花了不少,算是花錢買教訓吧。
近些年來,隨著網絡書店的興盛,實體書店大受沖擊。在我生活的這座小城,民營書店幾乎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有不少店面號稱“書店”,進去一看,賣的全是文具和體育用品,掃興得很。網絡購書確實很便利,品種繁多,價格便宜,貨到付款,這是任何一家實體書店都無法抗衡的優勢。惟一的缺點,就是不能先把書捧在手上愜意地翻閱一遍,再決定掏不掏錢。我現在所看的書,基本上都是從網絡書店買的,只是有時候為了重溫一下逛書店的感覺,才去實體書店看看,僅此而已。
新生事物之所以大受歡迎,一定有其受歡迎的理由。我對實體書店的式微,乃至電子書的方興未艾,并沒有什么特別失落的感覺。畢竟,無論通過什么途徑來獲取書籍,無論書籍以什么形式來呈現,思想和知識永遠會在這個世界上流傳下去。思想和知識的傳播,乃是人類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