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一樁幸福是不要付出代價的,東邊占了便宜,西邊就得吃虧些——《傅雷家書》
01
最近,關于我想要辭職去北京這件事和我媽爭執,但每次溝通都無果,每次都以她惱羞成怒掛掉電話告終。
我沒能說服她,當然她也沒能要挾得了我。對于我的所有解釋,她表現出的態度就是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她說,你別和我說你那一套一套的,說了我也不懂,你就不能聽我話,好好在上海工作,這哪有什么不好的。
我說,這一切都挺好的,只是我適用不了這里。
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最愛我們的是他們,但往往最不理解我們的也是他們。
我們家在福建的四線城市,我媽大半輩子都在那一個地方耕耘她的家庭,小時候也沒接受過完整的教育,她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們的孩子都能夠身體健康,安穩一生。
而作為獨生子的我,從小也被我媽這樣教育,要好好讀書,長大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別讓人瞧不起,遇上個還不錯的姑娘就馬上結婚,然后生個孩子,房子我和你爸給你準備,平平淡淡健健康康度過這一生就好了,其他我也沒什么好奢望的。是的,我媽一直以來也是這么希望的。
但我大學以來,卻一直在忤逆她的意思,我沒有聽她的,回老家老老實實做一份銀行工作,沒有好好去考公務員,甚至現在,要放棄在所有人眼里都覺得十分有錢途的工作,所以她既歇斯底里卻又無可奈何。
甚至身邊的朋友聽了我的選擇也覺得不可思議,搞工程么,聽起來就是一件十分有錢途的工作,在他們眼里,我的后半生仿佛戴上了buff光環,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順利,所謂脫貧致富也不過是指日可待的事了,但唯獨我卻不是那樣想的。
佛家《開經偈》里有這么一句話:無奈人心漸開明,貪嗔癡恨愛惡欲。說的是隨著人越來越聰明,貪嗔癡恨愛惡欲也會隨之生長。但往往我們中的大部分卻從未自知甚至從不敢自視自己內心的貪嗔癡恨。我們常說貪嗔癡哪兒哪兒不好,卻從未思考,它們因何而起。
佛家把“貪嗔癡”歸為三毒,即人之煩惱皆源于這三種病。但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能正視自己內心,明白自己為何所貪、為何所嗔,為何所癡,也便算不上是毒。
首先我們要正視,所謂貪嗔癡,這些本就是植根于我們每個人的想法之中的,你無法抵制它,也無法拋棄它。而人活在世上不就是遵循著每個人所定義的他們自己的貪嗔癡而活著嗎?
有些人只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基本的物質滿足,他們厭惡爾虞我詐,對于人情世故寧愿無知,也不愿參與。
有些人對于權勢金錢趨之若鶩,他們要的不是平淡,而是不斷的滿足,他們厭惡什么,厭惡挫折,所以常常急功近利,往往這些人對于情感的愚癡不止一點兩點。
我呢?關于我的貪嗔癡,其實從大學起經歷了好些個不同的階段。
剛上大學時,一切都是迷茫的,跟著前人的建議,跟著所有人的腳步,上課考證學習,雖然不知道以后能干什么但總覺得自己不會那么差,那個時候想要的就是差不多的人生就好,就像父母替我規劃的那樣,好像那樣就還挺好的。
臨近畢業時,找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實習工作,對于未來就是希望能自己能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能有個不錯的收入那就太棒了,喜歡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大概就是每天傻逼嘚呵又樂在其中的那種狀態吧。至于厭惡的,大概就只有無趣吧,不能接受一成不變,循規蹈矩的生活,但那時的我對于社會的各種規則依然知之甚少。
畢業后,我也和所有應屆畢業的一樣,承受過工作的壓力,感受到生活的惡意。從那時起開始對錢產生前所未有的執念,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功利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變成那種充滿銅臭味的人。那段時間,和朋友的聊天內容也經常是如何賺錢,要說厭惡,大概就是厭惡沒錢的日子,但對于如何更好的賺錢我依舊毫無頭緒。
是啊,現在想來,年輕的時候對錢產生執念沒什么不好的,錢是個美好的東西,但你的眼里不能只有錢。畢業半年后,從廈門輾轉來到了上海,到了所謂親戚的單位,做著依舊沉悶和不喜歡的工作,只是因為大家都說:這有前途。但我卻是陷入不斷的自我懷疑,恨自己眼高手低,但卻惱于自己忍不住隨大流。
每個人做選擇的根基都來源于他們各自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什么?就是了你思考的那些對于你來說“什么更重要”以及“什么最重要”。
看明白了吧,所謂的貪嗔癡恨愛惡欲其實也是我們價值觀的一部分,你喜歡什么,你討厭什么,這些都是你在做選擇時需要添加的條件。當你添加足夠的“你喜歡的,你厭惡的,你不知道的…”這些條件時,你的可選擇范圍就會變得很小,甚至有時候只剩一個。
比如你想要吃夜宵卻又不知道吃什么時,就給自己添加條件,在外賣app上,根據你的喜好,添加不同限定條件,那你能選的,其實也就只剩下那么些。
人生相似,不同階段的我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價值觀。我可以接受在20歲的年紀,自己對于人生毫無規劃的渾噩,我可以接受自己在23歲剛畢業的年紀,喜歡錢,想要功利的想法。但絕不能一成不變,我更愿意樂觀相信,我們都在不同階段做出了做好的選擇,而不是去后悔之前的自己有多傻逼。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了這么說,那你現在選擇要去北京又是出于什么樣的價值觀呢?
想要和比自己牛逼的人一起工作
想要和比自己有趣的人一起廝混
其本質訴求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快速成長,變成一個有用且有趣的人。
我自以為我可以脫離原來的圈子,自己學習,來了上海后,我才發現我錯了,我并沒有牛逼到可以閉門造車,于是前所未有的空虛感,空虛并非來自內在,而是來自于周圍的人,你根本找不到與你相似的人。這對于我來說實在是一件太可怕的事。一個經過互聯網工作淬煉的靈魂,實在無法融入這個工程圈中,首先你原先認知的思維習慣與他們無法交流,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我無法準確評價誰其中的高低,但我可以直接給予其定義,那就是我厭惡的無趣。
所以,人一定要選擇他適合的圈子,并且極力融入其中。大概對于你我,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但至少,我們可以明確,我們不想變成什么樣的人。
而北京,就是我的選擇。
02
在當下這個社會都在鼓吹逃離北上廣的時候,我為什么要執著于去北京呢?甚至于,我什么準備都沒有。那兒每天擁擠的地鐵,糟糕的空氣,望而生畏的房價。前陣子在知乎上有這么個帖子叫“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題主在帖子里提到,每每覺得把每個月的血汗錢都交進北京大爺大媽的口袋里,就覺得不甘心,再看看北京不斷躥升的房價,覺得自己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失去了意義。于是開始懷疑城市的不公,懷疑國家的扭曲。最后他問,這些真的值嗎?
要我回答,一定值!但要我說,也許只是不適合你。
我們這代人中的大部分,乃至上一代人,對于一個城市的想法還只是停留在安身立命。我們終其一生努力掙錢,掙到足夠的錢然后再拿去買房,然后再告訴下一代同樣的話,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夠在一個城市立足,買車買房,才會有人看得起你,才會有人愿意嫁給你。
反正我媽從小就是這樣告訴我的,乃至現在也是這么要求我的:人這一生安穩且平淡,有什么不好的呢,你只管賺錢就好。是的,看起來同樣沒什么毛病,在他們那個年代里,這就是最好的人生活法。而我極力想要逃離的從來不是什么安穩人生,而是在這所謂的安穩人生背后,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以及被上一代人捆綁住的命運,所以我想要逃離,離自己成長的傳統關系社會越遠越好。
畢業快一年,我見證了太多周圍朋友們的選擇,以及這近一年來他們的變化。有些人選擇回到家鄉,聽從父母的安排進入他們爸媽希望他們去的工作單位,有些人,選擇留在自己大學的城市,在這個自認為的“第二故鄉”開始找工作,期待自己能過出不同于父母輩的人生。
但我想說既然已經選擇不回到自己老家,而在外面的城市打拼奮斗,那,為什么不選擇最好的城市去漂呢。
在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里有這么一句話:與這個世界產生強聯系,是增強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
幸福不是擁有房子車子兒子就夠了,我現在開始愈發相信,一個有能力愿意拼搏的人,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他只會越活越好,因為,這個城市給他成長的機會,給他拓寬的視野絕非像非一線城市那樣,成功可能只要你有人脈關系,只要你長袖善舞。當然,在北京這種人也有,而且往往活得比你想象的更好。
這個世界發展到如今,變得越發公平,只有你有能力,只要你被這個社會需要,你就一定能賺錢。同樣的道理,在我看來,北上廣深的房價當然貴,而且必須貴,因為它值。且它永遠只為少數人而保留,為那些愿意扎根默默努力在北上廣深的年輕人,為那些享受北上廣深優質資源和服務而愿意付出高額費用的人。
每一個一線城市都像一個大圈子,在這個圈子里聚集了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人才資源,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這些與你支付出的房租,想要購買房子的價格一定是相匹配的。在那里,你每一天所感受到的外在環境,你的認知、見識的提高,你所結交到的朋友,你在這個行業里的能力提升,以及逐漸形成的一個人的性格和魅力,絕非是四線城市那樣封閉狹窄的環境所能比的。在小城市你只會變得越來越狹隘,越來越封閉。
一位最近選擇北漂的朋友在和我談及她到北京這一段時間的感受時,有這么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她跟我說:在大城市,真的沒有僥幸,北京這節奏真的可以治愈我的拖延癥。因為在這里的每個人都比你牛逼,都比你努力。而且她說為了來北京,她和他男票在房租,報班,換基礎設施這些已經投入很多錢,既然血本已經灑出,那就必須更加努力把這些錢賺回來,別讓這些流失為沉沒成本。
這個時代變化的太快,快到讓人足以焦慮到害怕視野太狹窄,哪一天就會和時代脫節,害怕自己成長不夠快,哪一天就被這個時代淘汰,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能成為多么牛逼的人,但至少讓我跟著這個時代的步伐,去看看最精彩的世界。跟著牛逼的人,一起去體會學習的快樂。
而不是回到老家,過著安分守己的生活,就像許多人說的那句話那樣,過著25歲就死了,70歲才下葬的生活。我們應該選擇向死而生的活法,而不是選擇坐以待斃。向死而生不是在說我們要如何精彩的活著,不讓未來的自己有多少遺憾,而是要告訴自己,流逝過去的每一分一秒,你所經歷的今天之后,過去的自己就已經死掉了。
死亡他并不在未來,而是處在你度過的每分每秒,也是最近我才知道,時間的線性與不可逆是因為過去的自己已經死掉了。古人常說過往而不戀,我們應該選擇活在未來,而不是過去或者當下。因為你所留戀當下的你都是由過去的無數個你而組成的。而我們要把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為未來那個自己而活。
我想要說的是,我想要去北京絕不是因為所謂的夢想、激情。因為我比你更清楚夢想并沒有多么了不起,夢想、激情也不能抵御每天擠公交擠地鐵忍受糟糕空氣所帶來的痛苦,我想要說的是,你去往一個高房價并且有無數可能的城市,或回到看似寬廣實際上處處狹隘的地方,哪一種,才是你想要的人生?
北京,像是一座充滿魔力的城堡,它真的可以實現你天方夜譚般的愿望。就像我們從小看到的存在于電影里、音樂里的北京。回憶過往我們看過的許多國產電視劇,許多的背景都設在北上廣,大概就是在這里,一切都只留給那些愿意在這里打拼,希望不斷變強的人吧。
但這些大城市也可以將你你無情打落底層,讓你看清楚社會的殘酷和不友好,它有最美的一面,也有最現實的一面,這就是大城市,這就是北京。
也許你會說,你才剛畢業沒多久,什么都沒有,拿什么去闖,但我想說,正是籌碼越少,才越容易“拼命”,人生不是賭博,趨利避害我們都懂,我只是選擇了一個我更相信的選項去下注,選擇了一個更艱苦的地方去淬煉我的靈魂。
而這個選擇無關夢想,無關激情,只是因為對于這個快速發展時代而迭代出的層出不窮的知識的焦慮。
03
但,在父母眼里,也許你說的這一套一套都是對的,但他們不愿意不了解也不愿意理解,尤其是作為獨生子,在這點上,感受尤為深刻。在他們認知里,你離他們越遠,他們越不放心,因為你是他們的全部,而他們是你的肋骨。在去年的畢業時候,我也曾糾結,我也害怕離他們太遠,我還給不了他們優渥的物質享受,我怕他們所有的壞消息。
記得去年咪蒙一篇《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父母只有我》這篇文章也曾深深戳中我最身體里最脆弱的那根肋骨。就像我媽昨晚在電話里跟我說的:我就你這么一個孩子,你為什么想要去北京一個那么遠的地方去折騰,到底有什么意義,但凡你有什么事,我要怎么辦。
后來我在朋友圈發了這么一條狀態,我說:
其實我和我媽都沒錯,并且我們的想法是相似的,我們都希望能夠自己這輩子能圖個心安。不過她希望的是我工作,生活,健康都穩定,說透徹點就是她希望這一切都是沒有風險的。在她的視野里,不能出現太多風險和不確定性。
而我呢,我也希望自己心安,我愿意身處那些未知的環境里,去探索去學習,去尋求真正能夠讓自己心安的東西。只有當自己內心足夠富足,技能和經驗足夠應對一切變故,做到無所畏懼。那時候才是真正的穩定,真正的安全。
我媽常在說不過我的時候,就說你現在還小,還不懂事,等再長大點你就明白大人的苦心,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多好,他們總用他們經驗式的思維,或者說比較性的思維來教導我們,人們常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我想說的是:媽,其實我們這代人對這世界有很多的想法,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請不要隨便用一句“你還小”就輕易把我們打發了。
我不是任性,我是對自己負責。
也許同為獨生子女的你們,你們的父母也和我爸媽一樣。在他們眼里,唯一希望的就是看到自己唯一的孩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美好的婚姻,簡單的生活,僅此而已,然后他們才能在百年游離之際能夠放心的去。我們在他們生命中占據太重太重,重到我們和他們同樣承受不起且割舍不下。以至于“孝”這個字在我們生命中同樣占據了太多太多的分量,多到我們忘了自己。
但我現在想明白了一點,我們不能只是依照父母的意思去活成他們的下一代,而是活成我們希望的另一種人。現在我想說的是,孩子能做的不是把最好的喂給慢慢變老的父母,放棄自己的一切去陪伴變老的他們并順從他們的一切要求。去往大城市的孩子可以幫助他們增加生命的深度。父母養育孩子的本質并不是一味的負責,其中也存在在看著孩子離開自己獨立成長,難道不是嗎。
有時,最好的回饋,就是讓父母仍然在自己原先的價值觀中找到慰藉,在我看來最高境界的“孝”,其實是去滿足父母的精神世界和理想主義,而非給他們物質上面的東西和實際的陪伴。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孝”是為國捐軀,烈士并不能陪伴父母終老,但是他們的父母在精神上是滿足的,對自己的孩子的人格是尊敬的。
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最打動我的是傅雷夫婦對于孩子追求自己的夢想的支持,他們寫給孩子信中的一句話,充滿了愛與激情,讓我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他們養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快樂,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媽媽說你的信好像滿紙都是sparkling[光芒四射,耀眼生輝]。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鮮艷,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我和媽媽常說,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好好的。好的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的底子!眼看自己一天天的長大成熟,進步,了解的東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領域一天天的加闊,胸襟一天天的寬大,感情一天天的豐滿深刻:這不是人生最美滿的幸福是什么!這不是最雋永最迷人的詩歌是什么!孩子,你好福氣!
有的時候,去大城市奮斗的孩子最簡簡單單,幸福美滿,活在當下的存在,對于父母就是最大的慰藉與感恩。在回家的時候與父母敞開心扉,聊聊自己改變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說不定他們就能夠理解。“力所能及”是一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情。
你不欠他們一個世俗上“完美”的晚年,正如他們也不欠你一個世俗上“完美”的童年。
愿我們都能以傅雷夫婦的推心置腹,來對待回不去的父母和老家吧。
還有2個月我也就25歲了,是的,還那么年輕,一切都來得及
正視自己內心的貪嗔癡恨愛惡欲吧,沒什么錯的。當我們想清楚了當下階段什么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時候那就去付諸實踐爭取吧,我確定它在前方等著你。作為一個四線城市出身的孩子,我們最大的訴求大概就是:跟上這個時代進步的步伐,不讓自己成為被落下的那一個,脫離那個舊形態的人生制式,努力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而不是只是在夜里追悔莫及,搪塞自己因為那是夢所以才痛,于是一睡了之,放任那些在每個夜里的掙扎、不甘心和憤怒折磨著的你。然后只是在醒來后拍拍枕頭抖掉這些,連滾帶爬又卷入新一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