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事,都要分個階段性。
就像蓋房子一樣,打地基,砌墻,蓋房頂。
蓋完房子,人得住,不是只為了蓋。
住進去了,又想著要娶媳婦。
娶回來了媳婦,還琢磨著生個孩子。
這就叫階段性。
有人說,我要和平。
有和平,這就是圣賢的業績。
你不和平的時候,別人家早和平了。
按你的意思,他們的祖宗也是圣賢。
有人說,我要公開透明。
有公開透明,這就是圣賢的業績。
你要公開啥?你家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時,你連電腦密碼都不想告訴他。大鵝的事能告訴二鵝?老鷹的事能告訴熊?驢的事能告訴象?哪里的公開透明都是相對的。
所以,圣賢的業績也要分階段。
伏羲氏,畫卦開天,有符號了、有文字了,這就是業績。這是神話時代的圣賢業績。
到了信史時代,周公制禮,都沒當上圣賢,還讓孔門弟子給請下壇了。講理不講禮了,上哪說理去?
孔子講儒,人的需求。
陽明講心,人的覺知。
還有“半個圣人”曾先生,講“慎”。人得有真心。
我們不同階段性的可稱為“圣”的圣賢就這幾個了。
當前階段,就是相對于過去的“下一階段”。
和平有了,相對的公開透明,也巨大進步了。
現在這個階段要實現的是什么?
這就是“當家做主”的第一階段:你先能做你自己“思想認識”的主人。你得有真實的“自主性”。
而不是在社會的信息波動中迷茫迷失,活得挺美、挺搖曳,其實是墻頭草、隨風倒,自己沒個“定性”,貌似自己在追求,實際是看著別人行動自己跟風的魚。
好多人腦袋里一堆知識、一堆信息,像個貔貅似的,反正怕自己不如人,就是一個勁兒的吸收。沒個正用。哪有“自主”,如何“當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