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對霓虹國產生興趣并開始研究,讓我推薦一些書或作者,我能報出的名字有,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虛榮的話我也想推薦以上大作家,可其實他們的書我一本也沒讀過。我真正讀過的是村上春樹,東野奎吾,乙一,巖井俊二。這些就是日本的王朔莫言劉震云啊,因為小說讀起來輕松有趣,滋味十足,但說出來卻一點都不提氣有面,一點都沒廟堂高深。再有讀過福山《歷史的終結》羅伯特清崎《窮爸富爸》,可這些都不算霓虹國本地人的。我個人并不覺得《菊與刀》寫出了霓虹國的精神所在,作為暢銷書它確有自身的邏輯語境,但對于讀者尤其是他國讀者,它反而是一個嚴重誤導,讓我們太容易或者說太輕浮的就給這個國家貼上了菊與刀這樣的兩面性標簽。本尼迪克特連日本都沒去過,就敢用西方的邏輯推導,把日本國民性用恥感文化和贏得尊嚴給解構,這姐姐應該到日本去多吃點sushi和撒西米再動筆會更能了解日本人是怎么回事。
私下一直認為,任何一個作者寫出來的書都不足以讓別人去了解一個國家,也許充其量只能勾勒出一個大概的輪廓而已,而這輪廓中的細節或者色彩,卻又被作者們描畫的似是而非,最后的成品竟然變得有些四不像了。因為即便是最正直的學者,也會受到自身價值觀的導向,在行文中帶上自己的觀點,或褒或貶,終究難以完全客觀。而且一個人的力量,在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國家地貌”,再到“國民性”這些幾乎是無限大的范圍下,去描寫和刻畫,最終結果無疑與盲人摸象一般片面。個人推薦,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田野調查。彼得海斯勒用《尋路中國》和《江城》這樣的優秀寫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的全新視角和切片方式。其實就是學學梁朝偉喂鴿子的瀟灑,買張機票飛去,扎進菜市場里,坐進居酒屋中,蹲在公廁馬桶上。國民性,民族性,都能有了清楚的體察和體認。
這里接著上文說個外人內望其實是盲人摸象的例子。《午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都是我的菜,深夜里的一碗醬湯溫暖治愈,真正讓人留戀想念。可是剛剛推出的新一季《午夜食堂》被Netflix接手后,徹底破壞了原有的味道和感覺。譬如上一季中有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孩子把父親的骨灰遺留在了店里,因為情感的糾結而沒人來取,直到后來那個孩子打開了心結回來取走了骨灰。整個故事的發生、展開基本都發生在小店里,完全符合戲劇的三一律的結構,再加上日本特有的慢、默、忍的氣氛和背景,構造出獨特的美食美學。新一季,美國制片人按照好萊塢思路,給人物加了更多的對白,加了更多的外景,甚至為了加快劇情推進會切到人物回憶的時空里去,看得我快要崩潰了。受不了這幫美國佬,著什么急啊?午夜食堂的要義和精髓就是午夜的旅人獨自徜徉和慢慢回想,話語很少,緩緩的訴說。故事的展開,根本不重要,講故事就不是目的所在,仿佛茶道根本不是為了喝,而是為了打茶的過程。
說到日料,好久沒吃了。在朋友那兒還存了一大瓶清酒,該是找個時間把它解決掉了。上海的冬天和日本一樣的清涼,一起坐下,一碗醬湯,一壺清酒,一截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