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今人推崇明朝王陽明,甚至有言論稱此人是孔子之后的天下第一人,連亞圣孟子都蓋過了,不得了!
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是開天辟地嗎?我看《論語》與《孟子》中,很多次提到關于心學類似的言論,所以我以為,后世儒家弟子的學說,都是研究孔孟學問的“讀書筆記”。
王陽明提出心學,其宗旨在于“致良知”,《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學是內修,就好比是“獨善其身”,而儒家思想還有一個端點是外達,就好比是“兼濟天下”。我對心學興趣不大,我關注的是儒家思想如何在當下語境中被人理解和接受,進而被實踐和運用。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語出《論語.里仁》)
孔子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崇尚仁愛的人,去厭惡和憎恨一個不崇尚仁愛的人。一個人如果崇尚仁愛,懂得去關愛他人,沒有比這再好的了。一個人如果厭惡不懂得仁愛思想的人,目的是什么呢?你厭惡人家對你有什么好處呢?目的是為了不讓那些壞毛病,壞習氣在自己身上發生和出現。
孔子接著說,能否有一天,哪怕只有一天,用所有氣力去行使仁愛的思想和理念呢?我從來沒有見過力量不足的人。這樣人可能有,但是我沒見過。
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仁愛這種德行,需要的不是肉體的力量,而是心志,是內心的志向和追求。只要想去學好,手無縛雞之力的三歲孩童也能做到,但如果你內心不想學好,縱使有力拔泰山之力也毫無用處,學不學好,不在于身體力量,而在于內心。心學沒那么玄奧,道理就這么簡單。
“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但茶余飯后對人品頭論足也是人之常情,問題是,你談論他們的過錯和缺點的目的是什么?是羨慕嫉妒恨人家加官進爵,還是眼紅人家發財致富?批評他們的缺點,你身上的缺點并不會因此而減少,但贊美他人的優點,你身上的優點卻可能由此而增多。批評他人,就像面對一面鏡子,鏡子里的人是我,批評別人的時候其實是自己在照鏡子。你懂得道理,言之鑿鑿批判他人,那你自己又做得如何?如果批判他人而又不能促進自己改善提高,這種批評除了在社交上樹敵之外,毫無意義。
孔子說,我們之所以厭惡那些不具備仁愛,缺失道德的人,最終目的不是批判他人,而是要警醒自己,讓那些壞思想壞毛病不要發生在我們身上。如果只知道拿著道德的殺威棒去審判別人,而自己不去做好,這樣的人是偽善,最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