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清晨,正值國慶長假期間,朋友驅車帶我從北京昌平出發前往明十三陵。因為是清晨,車輛少,一路暢通無阻。十月的北京天氣微涼,多云無陽光照射大地。
來到明十三陵地區的水庫邊上停車,我以前不相信風水鬼神之說,看到眼前的山水我有點信了。群山環繞,中間有一大水庫,水流穩緩,在多云微涼的天氣下,的確會讓人贊嘆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又驅車前往定陵,定陵是中國唯一一座被發掘的帝陵。也許是眾人對定陵主人萬歷的好奇,而要探索其死后陵墓。通過入口進入定陵地宮,地下四、五層,側室空曠又大,估計占地達幾百平米;跟著眾人進入主室,幾口大紅棺材放在中間,那就是萬歷皇帝和他的皇后妃子。走出主室的走廊中間有龍椅,龍椅上面灑滿了游客仍的一塊或五毛的硬幣,難道到萬歷皇帝會缺錢用嗎?真是讓人費解,估計萬歷皇帝生前萬萬想不到竟然有人丟錢給他。
萬歷皇帝出名在于他長達28年的不上朝,以懶而著稱。眾人都認為他只縱情于玩樂,頹廢到底,懶政幾十年,簡直是墮落無底線。明朝的衰弱也跟他在朝的懶政相關。人為什么會頹廢至此,必定有其原因。《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以大歷史觀的視角試圖去講述萬歷年間的整個政治及社會,也闡述了萬歷皇帝頹廢的原因。
讀完《萬歷十五年》可窺見明朝政治及制度的弊病,在這種制度下發展,可看出其走向衰弱的必然,而在歷史洪流中即使精明如張居正也無法改變整個王朝衰弱的命運。《萬歷十五年》也可看出眾多歷史人物的在這種大框架中的活動與作為。
《萬歷十五年》描述了整個大制度的環境以及社會發展的一些必然,而不同人物在對待這種大制度大環境下采取的態度值得我們研究和警惕。萬歷皇帝個人的意愿在整個以道德治國的環境下難以實現,最后選擇了妥協,并且消極怠世。這就仿佛是一個剛出社會的畢業大學生在社會整個制度下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最后頹廢至極一樣。
萬歷皇帝位置就好像整個制度的一個象征,只能跟著這個制度走,該蓋章的蓋章該行禮的要行禮,不能做的就不能做;不容許其有個性,如果要發揮個人的個性就會和整個制度下的人發生沖突,就會收到巨大的阻力。最后,萬歷皇帝選擇的是消極怠工,無為而治,所以造成了長達28年的不上朝。既然不讓我舒心,那我也不讓整個文官集團舒心。這可體現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
張居正的雷利風行,精明能干,卻未認識到整個制度的底層結構,縱使依靠強政能治一時,但也不能得到好結果。
而申時行的認識就比較深刻,在這個制度下體現出他的高情商,在文官集團和皇帝之間充當調停作用,仿佛碌碌無為,卻是個能干事的人。
《萬歷十五年》,對我們現代人也極其有啟發意義。很多事情就如歷史一樣,在整個社會制度大環境下,選擇怎樣的生活?也許這本書能有些啟發。譬如,《萬歷十五年》中的文官中,有老鄉、同年中舉的同班同學、等組成各個龐大的私人利益團體,一人損則大家損。這和我們現代中的校友會、老鄉會不是同出一轍嗎。記得以前和同學聊到他們企業內部就有各學校幫派,各幫派的頭更輕向于去母校招募學弟學妹壯大自己的勢力,形成各種利益集團。
這是一本既了解歷史又有啟發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