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天生的“笨”?作為父母應該怎么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這個畫面看的即好笑又心疼,畫面中這個永遠都沒辦法記住乘法口訣3*5=多少的女孩,你家有沒有呢?這個視頻中的小女孩其實很聰明,在情緒崩潰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強的話語表達能力。但家長并沒有看到,一直強調的是她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哭喪著臉說:我太難了,太難了!看的出她的內心是充滿恐懼的。家長也會很奇怪,明明很簡單的問題,為什么就是學不會?越是學不會,越讓你背,多背幾遍就會了!視頻后面的結果也同樣證明多背幾遍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已經造成孩子內心的陰影了。
說起教育,大多數人的反應就是:“最近成績怎么樣?”“考試占班上第幾名?”“誰誰誰家的孩子可棒了!”成績永遠是第一要素。雖說知識很重要,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成績好不代表以后一定比成績差的生活的更好!
社會進步太快,什么都在發生改變。以前用電話,大哥大,現在是智能手機,平板;以前是柴火灶,現在是天然氣;唯有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兩百多年都沒有改變過,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弊端。學習的本質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創新,以前學習是為了適應工業生產的技術,現在各種新興行業發展需要的書本知識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教育改革在疫情爆發的時期已經開始應用。以后孩子在家自學的可能性并不是沒有,父母的全程監管心態如果不能改變,那豈不是會把自己累死。還需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一個能不被外界所干擾的性格很重要。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孩子愛探索,愛挑戰,好奇心重,這都是孩子的天性。剛出去就會朝著有光影的地方使勁看;手能拿住東西的時候,就開始把東西往嘴巴里放,用嘴巴去試探每個物品的口感;能扶著座椅走的時候就敢大膽的放開手;學習走路的時候,從來不考慮上次有沒有摔疼;模仿大人的口型、動作。綜上所述,學習是孩子的本能,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他們的起點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后來有的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呢?不妨想想,我們家長在中間做了什么?
孩子往嘴巴放東西的口欲期,我們怕不干凈,阻攔他這一本能,但這種口欲期就算是當時阻止住,以后還會再次出現,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兩歲的孩子還在亂吃東西,就是因為口欲期沒有正確對待而產生的后果。
孩子打人,扔東西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是壞習慣,總是用暴力制止這種行為,效果當然很明顯。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孩子的另一個探索敏感期。正是因為你用暴力制止后,孩子認為你給了他反饋,導致他對“打人”樂此不疲。
這種父母過度干涉的事情太多,我們用自己的條條框框限制住孩子發展,孩子就像模具中的植物,只能按照父母規劃的樣子成長,最好的結果長成我們愿意的那個樣子,壞的結果呢?可能導致反叛,最終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
孩子為什么“叛逆”?這個詞已經不再新鮮了,也許有的父母正在陪孩子度過這個時期,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摸清楚父母的套路,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矛盾。比如:玩游戲,與社會小團體在一起混,把自己一個人鎖在房間里。因為在那個家長不喜歡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尊嚴,找到了被期待的感覺?,F實生活中,不斷的被父母懷疑和責罵,而游戲和社會的小團體能拱起他內心的渴望面,在這個世界里,他不再被人貶底的一無是處。
我們再回到視頻中的那個女孩,父母用這種方式來教孩子乘法口訣,孩子產生了“怕”的感覺,這個孩子以后就不可能愛上數學了。讓我想起曾經我的父親讓我跪著背課文的場景,現在的我連那篇課文是什么名字我都不記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已。#職場寫作達人# #育兒#
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來學習呢?
先問問自己:你最愛的是孩子還是“分數”?
中國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太多父母為了“提分”不擇手段,各種“提分培訓班”也層出不窮,考試成績不好對于孩子可謂是“滅頂之災”。因為孩子覺得分數比自己更重要,父母愛成績勝過愛自己。“愛”是一種歸屬,一種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無論怎樣爸爸媽媽們都是最愛他的,因為我們都不愿意培養出一個考試機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愛”的方面沒有恐懼感,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要學習新的知識,孩子模仿大人的本領很強,大人學習進步的同時,孩子自然也會參與進來。比如:前段時間,我參加訓練營,每天努力的完成視頻打卡作業,我們家一歲多的小朋友也會跟著我舉起雙手說:“WOW”!
學習是一個特別反人類的事情,我們愿意花時間去做很多事情,但關于為孩子而學習這件事總被排在后方,因為它不能立竿見影。為孩子而學習的父母,少之又少。無數的書籍都提醒著父母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發散思維,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做的就是尊重,相信,滿足和期待。尊重孩子做的一切決定,相信他有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滿足他的合理需求。期待他一定會給自己帶來最滿意的結果。當我們對孩子的發展充滿期待的時候,孩子也會更好的成長。
沒有天生“笨”的孩子,父母要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犯錯誤并不可怕,反而犯錯誤是一種學習的最好方式。要珍惜每一次犯錯誤的機會。不要把自己的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