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為什么孩子還是"熊孩子"?

《戰狼2》刷爆了熒屏,如果說吳京為中國軍人代言,那么,張翰那一句“你媽沒教過你不要欺負熊孩子嗎?”算是給熊孩子代言嗎?不管是不是吧,熊孩子是不能惹呀。

有孩子是幸福,但是如果你有的是熊孩子,那就是災難!有了熊孩子,才知道崩潰和抓狂這倆詞怎么寫。多少媽媽被熊孩子折磨的“生無可戀”呀,于是只能爸爸出馬,然后一家人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熊孩子”還是“熊孩子”甚至成了“更熊孩子”。


一、是誰造就了熊孩子?

-1-? 熊孩子是誰?

最初熊孩子是指那些讓人調皮搗蛋,行為讓人啼笑皆非,但內心的卻很善良的人,比如蠟筆小新中的小新,就是惡作劇的代表。

但是,現實中的熊孩子卻遠遠突破了這個定義,他們調皮搗蛋到影響了他人,行為隨意到了無視他人的需求,至于內心善良與否其實無需判斷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畢竟是孩子,很少有不善良的,所以這與行為對錯無關。

所以,網友們將那些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稱為熊孩子。他會隨意動你的電腦,刪掉你的存檔,劃爛你的屏幕,摔掉你的布置,把你家里搞的一團糟,在餐廳吃飯會在回蕩著他們的尖叫聲等等……

-2-? 熊孩子的特點:

從上面的例子,熊孩子會有無數行為,絕對會超乎你的想象,超越你的底線。但是,這么個說法似乎還不能說明熊孩子。那么熊孩子到底熊在什么地方呢?

列數熊孩子所有的行為,我們會發現兩個特點:一是,他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了影響,二是,自己對這種影響不以為然。

我們繼續深究,為什么孩子會常常影響其他人?本質在:行為無界限和無限制兩個方面。

在我們的生活中,由于是群居生活,所以就有了私人和公共的空間,那么我們社會人也就形成了對于個人、他人、公共空間的界限,在每個空間會有不同的行為要求,這個要求滿足了,會讓人感覺舒服,不滿足則會給人帶來沖突。而這個要求,和道德一樣,不是明文規定的,而是“潛規則”。

比如,我們自己在家,可以蓬頭垢面,甚至不穿衣服;但家里有客人,至少是要打扮收拾一下,穿好衣物,可能是睡衣,但是肯定不會不穿;那要上班了,就要更好的打扮,換上正式的衣物的。那么要倒過來,在家西裝革履,在外蓬頭垢面,那么這個人基本上要去看病了。

熊孩子的問題就在于此:無界限性,他們不去區分什么是你的我的,區分公共私人的空間。不是不愿意,是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別人的需求”。他們的世界里是這樣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而無界限性帶來的問題就是:無限制性,所有的行為都是沒有你我他這堵墻所限制。但是,在他們眼里,并非如此,如果批評熊孩子,一般熊孩子都會很委屈,為什么不可以?原因還是那句: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3-? 誰造就了熊孩子?

想到熊孩子都會讓人氣的牙癢癢,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熊孩子”呢?我們觀察能夠發現,“熊孩子”往往出現在“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的家庭中。那么為什么,這樣的家庭教養方式更可能造就“熊孩子”呢?

01·以孩子為中心,打破了你我區分的機會:

孩子剛出生是沒有“我”這個意識的,就是并不知道我和這個世界看到的、摸到的有什么關系,隨著與身邊的人互動來確認“我”的存在,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自我意識”的產生。但是這時候的我和世界是什么關系,和身邊的人是什么關系?這個還是不清楚的,那么在互動中,孩子會發現,原來其他人和我想法可以不一樣。比如一兩歲的孩子會分不清左右手,你舉起右手,他會舉起自己的左手。于是,慢慢的形成了“觀點采擇能力”,簡單點就是意識到別人和我不同,別人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是我們社會能夠和平相處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問題就來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剝奪了孩子發展這個能力的機會。他餓了,有人喂飯,渴了有人送水,想要的東西立馬買到,不高興了立刻有人哄……“身邊的人和我的胳膊大腿一樣,我想怎么樣,他們就按照我的想法做,他們沒有自己的需求”這就形成了孩子內心潛意識的想法。那么,周邊所有的人都應該滿足我的需求,他們的需求和我的一樣或者說他們并沒有需求。

所以,你會發現熊孩子除了破壞力以外,還很會指使別人。你也會發現,生二胎最大的阻撓不是錢和時間,而是老大。

02·以孩子為中心,打破了規矩在家庭中的作用:

我們國家一直強調“依法治國”,為什么要“依法治國”?原因就是“人治”會造成中央集權和嚴重腐敗等各種問題。其實,在家也是一樣的,家庭也需要“法制”,這個法就是“家規”。你會發現,古今中外,那些大人物背后,不見得是最有錢有勢的,但一定會有“門風家規”。(當然也有逆襲者,但逆襲之后,也定會重視)

那么,以孩子為中心,就打破了在家中的規矩,孩子需求為大,而非規矩為大。那么,孩子就“中央集權”了,中央集權之后的結果就是“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嘛,那點破壞就是我想玩了而已,天下都是朕的。”。

更多解釋可以參見筆者另一篇文章《為什么溺愛會毀了孩子》。

二、為什么打罵之后,熊孩子還是熊孩子?

其實,很多家長并非像新聞中說到的,不僅孩子熊,家長更熊。(當然,也有,而且很多。)還有一些家長,看著對孩子挺嚴格的,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熊孩子還是熊孩子呀。為什么呢?

-1-? 觀察學習的作用:熊家長與熊孩子

教育永遠不是說教這么簡單,古人講的“言傳身教”有著其心理學基礎:觀察學習。“言傳”很好理解,就是告知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身教”其實就是用父母的言行來感染孩子,孩子會學習父母做的事情,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觀察學習”的效果。

而觀察學習的內涵有兩個:

第一:父母做什么我就學什么:孩子與家長接觸中,無形中學會的就是家長的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家長對出現問題之后如何反應直接就教會了孩子如何做。比如,家長在公交車上大聲打電話聊天,孩子就不可能在公交車上安靜。

第二,我之前做的事情,如果沒有受到制止甚至受到獎勵,那么我就會做的更多,這一點稱為“正強化”。說的簡單點,當孩子在外面“犯熊”的時候,如果并沒有得到制止,反倒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就相當于告訴孩子“你做的是對的,繼續做吧”。孩子隨便動父母的東西,家長覺得這是小事,那么就意味著別人的東西可以動的。

所以,你即使打罵了,也無法抵擋“身教”帶來的影響,因為一般很少有家長每次都打孩子(當然也不應該打)。

-2-? 體罰的作用:

體罰是家長實在沒辦法的結果,只能用打罵來解決問題,這個邏輯背后是:我打了你,你就應該知道這是不對的,以后不能再做了。但是,問題是:

第一,體罰只能減退某些行為,不能建立新行為:

很多家長希望能夠用體罰解決孩子錯誤行為,但是問題是,即便孩子知道了自己做錯了(還有的時候,并不知道錯在哪),也并不知道應該怎么辦,因為從來沒有這個習慣。

比如,孩子在就餐時候大聲喧嘩,亂跑亂鬧,家長很生氣,回家打罵一頓,教育一番,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下一次就餐,孩子覺得吃飽了,好無聊呀,特別想跑鬧一番(這是孩子本性),但是突然想起來,不行呀昨天還因為跑鬧被打了。怎么辦呢?嗯,好吧,開始玩餐具,玩得叮當響,然后把菜亂撥,又成了“熊孩子”。

第二,體罰往往視家長情緒而來,孩子關注的是家長的情緒,而非對錯:

很多家長體罰孩子真的是體罰,甚至可以說是泄憤,因為讓自己沒面子了,所以生氣打罵,以為是教育孩子了。其實,孩子還是一臉茫然,就是覺得爸媽就是心煩了,因為“上次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爸媽并沒有打我呀。”所以,孩子越來越會看家長臉色,顯得“特別老實”,而其實在爸媽不在時候就是“熊孩子”,這種爸媽很多時候會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很有教育方法,其實在毀了孩子。

-3-? 規矩建立缺失:

綜上的問題,我們會發現,造成上面問題的原因是:規矩的缺失。就是孩子所有行為并沒有一個可以遵循的原則,做任何事情都是想什么就做什么。如何立規矩,可以參考《正面管教》。

三、如何拯救“熊孩子”?

那么,家里有“熊孩子”怎么辦?《戰狼2》里有個不錯的答案。《戰狼2》中張翰這個“熊孩子”成了“英雄式”的“能孩子”。如果他是現實中的人物,必然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從此告別“熊孩子”了。那么,“熊孩子”怎么成為“能孩子”呢?也許《戰狼2》中也給了我們答案。

-1-? 達康書記說:少爺,以前我們都讓著你,現在沒有人再讓著你了。

這句話對張翰的改變帶來很大的作用,他在告訴張翰,孩子醒醒吧,這不是你的世界,你必須自己承擔責任了,你不是萬能的。

作為家長,一定要和孩子“斷奶”,不能和孩子融為一體,稱為孩子的左膀右臂,讓他意識到別人還有需求,慢慢提高孩子的“觀點采擇能力”。比如,如果你現在需要安靜寫文案,孩子要玩,那么你可以和孩子商量,半小時后再陪她他,并定上鬧鈴。這半個小時之內,給他安排一些其他自己做的事情。不要讓他覺得,你必須圍著他轉。

-2-? 給予“責任”,建立規矩,拯救“熊孩子”的唯一機會:

讓孩子獨立于家長之后,其實孩子自己就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了,孩子意識到別人還有其他的需求,而且別人的需求也很重要,那么就會尊重其他人的需求,注意自己的行為。

但是,僅如此還是不夠的,孩子很多時候并不能判斷什么是合適的行為,那么就需要規矩來判斷,比如家中規矩是,不能打擾大人說話,那么孩子就不太會在公共場合打鬧大聲喧嘩。而規矩的價值不僅如此,另外的價值在于,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有法可依”,你就能夠告訴孩子為什么會被批評,孩子也就不再依靠家長臉色行事,而是依靠規矩行事,真正的“懂事”。

以上是筆者對“熊孩子”的一點看法,水平有限,歡迎批評指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千字文武術操 練讀文字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列張(chén xiù)。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
    琉璃樹下是我閱讀 17,182評論 0 3
  • 別人覺的你成長了 成熟了 其實自己才知道 為了更好地活著而已 誰會在意你拋棄了什么
    c9a8e545fac3閱讀 328評論 0 1
  • 郭相麟 某天下午,一群人走進大自然進行野外生存拓展活動,一路上感受到山路崎嶇,感受到人的體力,耐力,團隊凝聚力遭遇...
    郭相麟閱讀 96評論 0 0
  • 收到爸爸從老家寄來的包裹,打開來竟是我念念不忘的明前茶,即是采摘于清明節前的第一批綠茶。爸爸知我喜歡,每年總是早早...
    潘小丫閱讀 955評論 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