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是一個寫作的人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多的時代,很多人懷著夢想走入大學的文學創作課堂,更有難以計數的人活躍在網絡上,用文字來展示自己。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沖動和欲望。
這個時代寫作很容易,它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在寫作平臺上開通一個賬號,提筆開寫,自己為自己代言。
但是,想要成為作家,想被冠以作家身份的人,這需要一定的難度,也需要門檻。也就是說,寫作人人可為,但成為作家則需要拿出還不錯的作品來,才配得上作家這個稱號。
幾乎每個寫作的人都有一個作家夢。
可是真正成為作家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只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漸漸淡忘,只是偶爾會想起自己還有這樣一個夢想。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可能是我們普遍認為要成為一個作家是需要天賦的,而天賦畢竟只存在于少數人的身上,很多人不認為自己幸運地擁有這個天賦。
的確,文學創作需要天賦。
但是《成為作家》的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告訴我們,天才是可以教出來的,天賦是可以由學習得來的。
她說,寫作確實存在一種神奇的魔力,這種神奇的魔力是使作家能夠成功的秘訣,而且這種神奇的魔力是可以傳授的。
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作家夢,只要你認識到天賦是可以通過學習得來的,只要你具備作家的這種神奇的魔力。
《成為作家》在1934年首次出版,是寫作指導書中長盛不衰的經典,它在美國文學界風行80余年。
在《成為作家》這本書里,作者通過大量的引導告訴我們什么是作家的神奇魔力,怎樣擁有這種神奇魔力。
這里,你一定很好奇,作家的神奇魔力到底是什么。
書中原文對作家的魔力定義是這樣的: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引導那種更高級的想象力、那種直覺、那種無意識所能達到的藝術水準——這才是作家的魔力所在,也是他唯一的真正的“秘密”。
這個定義有些難以理解,它更像是一種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的觀點。
從這一點上來說,這本書值得反復閱讀。
02
我讀了兩遍以上,我個人對這個定義的理解是這樣的,作家的這種神奇魔力與所謂的作家氣質同出一轍。
每一個職業都有每一個職業所需要的素質,每一個職業也都相應地呈現出這個職業的氣質。教師有誨人不倦的氣質,醫生有救死扶傷的氣質,律師有正義凜然的氣質。
對于一個真正的作家,他的氣質是什么?
作家的氣質有兩方面。
一,成熟、沒有偏見、溫和、公正。這是所有職業共同擁有的品德。
二,從出生直至死亡都擁有孩童般的天真和異常地敏感。
這第二個是真正成就作家的氣質,但也是最難以做到的。
試想,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后,還有多少人能像孩子一樣對任何看到的事物都那么好奇?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因為好奇都做了哪些事情,因為好奇都問了爸媽哪些奇怪的問題?
因為有了孩子的緣故,我很幸運地觀察到孩子到底有多么天真好奇。
半歲的她看到任何東西都想上去摸一下,無論如何都要把它拿到手里,一個簡單的玩具自己可以獨自玩上一天。
我很汗顏,我不知道我的好奇心什么時候已經消失殆盡了,生活中的事物已經很少能讓我覺得新鮮有趣。
而寫作有賴于我們細致的觀察、鮮活的感受,當我們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時,我們也因此關掉了我們通往寫作世界的大門。
學會重新看世界是作者給我們的忠告。
在《成為作家》這本書里,作者提供了我們重新看世界的方法。
首先,牢記亨利·詹姆斯的“盡量不要錯過任何事”這句嚴厲的警告。
其次,把這句話運用到生活中去。
為了再次擁有兒童的好奇心,每天給自己設定一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再次體驗用孩子一樣“純真的眼睛”觀察世界。
每天抽出半小時,讓自己返回到五歲孩子時的狀態,睜大眼睛充滿興趣地打量這個世界。即使你對這種有意識的做法有點不好意思,但你不久就會發現,就像你不曾注意過自己的呼吸一樣,它是那么地重要而有必要。
提醒自己,在半小時的時間內,目光所及,你都要專心致志,并且要描述你看到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樣東西。這樣做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搜集到大量新的寫作素材。
持續一段時間做這樣的鍛煉之后,你會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靈感,而且這些靈感會激活你頭腦中不易察覺的記憶。每一個新鮮的事物都會帶來許多相關的事情,并為你所用。
不要急于使用這些素材,如果你不耐心等待時間將其消化、吸收、積累、加強而產生奇跡,你所得到的也許只是些像新聞一樣沒有用處的事實細節。
不讓自己陷入漠不關心和單調乏味的狀態,我們會擁有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也會讓我們真正擁有作家的氣質,我們也才會真正體會到什么是作家的神奇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