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 ?”
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
最后,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道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
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圣誕樹的樹。
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于是照著老師的話做。
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
老師問他:“怎么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
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打扮哭成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還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后,他捧著一朵比較美麗的花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后來又看見很多很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柏拉圖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后,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顏色艷麗但稍稍焉掉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采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
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里去找他,最后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里安營扎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嗎。”
蘇格拉底問:“為什么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 ? ? ? ? ? ? ? ? ? ? ? ? ? ? ? 這個很著名的故事告訴我們:
人生就如同穿越麥田與樹木,人人都想要找到最大最好的麥穗與樹木。
然而人生總是向前的,時間不能倒退,所以很多時候機會只有一次,不能回頭,因此完美并不存在的。
最好的結果不是找到最大最好的麥穗與樹木,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在人生的旅程中,機會總是有,只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能力去抓住它,或者可以這么說,愛情要求的條件總是接近于自我要求的完美。
所以真正的愛情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婚姻則是一種自我對于現實的認同與妥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