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失控原著精髓(2.3節)
生命一旦出世,它就是不朽的;生命一旦發動,它就是不能根除的;生命一旦形成,它就迅速的占領地球,如今整個地球被套上了一個生命的永恒外套。
生命,貫穿著《失控》里的每一章節。年幼時期的我對大自然有著無比的熱愛,曾手捧著十多本《十萬個為什么》邊看邊思考,對這世上存在的生命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古人對生命的理解充滿著浪漫主義,西方宗教說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而中國也有女媧造人的故事,莊子的氣化論給出的更科學一點的解釋就是『水凝而成冰,氣積而為人』。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人們普遍信奉生命是注入活物的一種神秘液體的觀點,這種觀點在哲學中稱為活力論。
在現代,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生命是如何從無機物質變成有機生命,再從微生物進化出人類。這種對生命“物質化”的思考,也只是解答了生物的發展歷史。當我們把生命現象放大到宏觀尺度,向外望一望宇宙,嘗試解答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生命以什么形式存在,智慧生物長什么樣子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回答也充滿著浪漫主義,因此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對生命的認識仍然在啟蒙階段,我們僅僅認識了『生物』,而不是『生命』。
《失控》一書中對生命的思考貫穿始終,嘗試從社會、生態、大自然這些更宏觀的尺度來認識生命,啟蒙了我們在21世紀信息時代下對生命應該有怎樣的思考、感悟和理解。也正由于這些獨到之處,讓它成為了互聯網人必讀的經典,因為想要理解復雜的信息時代和復雜的網絡社交,就必須讀懂生命。讀懂了生命,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想將從『如何理解生命』飛躍到『如何創造生命』。
第一部分:生命運動的本質
1.1 活著的意義-引入
在一開始就講生命本質總有一種違和感,因為跟上一節的世界觀不同,生命是多變的,充滿了活力,你可以用一切美好形容它,也可以用一切罪惡形容它,它構成了我們稱之為“精美絕倫”的地球世界,同樣也有著你死我活的生存戰爭,每個人無論喜怒哀樂,在時間的沖刷下總會變為一段不算好也不算壞的人生回憶。我說這些不是為了感嘆什么,而是為了引出一個很哲學的問題:活著到底為了什么?
出生的總要死去,一切美好記憶終究毀滅,歷史也有被洗盡的一天,所以為什么活著?相信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曾經捫心自問,雖然得不到確切的解答,但最后總有一個曖昧的活著的理由。然而對于寫這篇文章的我來說,當我得到了相對科學的結論時,著實讓我抑郁了好長一段時間...
生命運動的本質,可一言以蔽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萬物一視同仁,任由萬物自然運作而不加干預)。
因此寫上面這段的原因是先給大家打個預防針,天道無情人有情,從自然生命的大道里尋找活著的意義時,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奮斗、回憶、自己信奉的活著的意義等總會被碾壓成塵;而人的“情”是實實在在的,五大需求層次延伸出的各種情感是不可回避的,是作為人的基礎屬性,順應這些屬性而活著,尋找存在的意義才能更好地活著。
所以活著到底為了什么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是:天道認為生命是無意義的(這里無意義的意思是萬物一視同仁,自然運作,生命是宇宙循環中的一環,代表著熵減-即秩序的存在,像一個占位符),而人“情”的基本屬性決定了活著是為了更好地活著(等同于生命的意義-負熵,生物的生存繁衍等本能衍生出各種廣義上的情感,這些情感決定了人之所以是人,這是不可回避的,遵循并追求它會獲得快樂、成就感,思考活著的意義即思考自身的價值和價值觀所在,找到后就可以狹義地代入活著是為了XXX,從結果來說就是更好地活著)。
當我看新聞說中國有2億單身人口的時候,搜到知乎上雙方辯論著單身自由論,同時也衍伸出了活著的意義的探討。有很多過來人都說不需要理解為什么結婚,能結婚就去結婚,老無所依是一個多么可怕的狀態;而很多像我一樣的單身青年都認為單身“自由快樂”。寫完這些之后就清楚了,單身違背了人的社會屬性,就目前而言,單身獲得了探索這個前所未有的豐富的世界的自由,但也意味著要跟輿論、孤單、生物本能作斗爭,以及中年之后面臨的老無所依。每個人的選擇見仁見智,不同的選擇構成了擁有無限變化的生命,每個人心中的天枰都是在可『預測』的范圍內更好地活著,也許當『涌現』出了足夠多的單身人口后,也許量變產生質變,就『躍遷』出一種新的類似婚姻的制度更好地活著呢?
嘮叨結束,本來這一節在原來的目錄中是單獨放到第三章的講的,思考后覺得寫在這里作為引子挺合適于是就簡要地寫下來了。更多關于生命的特性、命運,到各種可能的生命存在形態我會在第三章寫出來,接下來主要還是繼續講一些基礎的世界觀。
書中涉及生命的部分比較混亂,而且很多觀點在原文一章中是連起來的,也許是KK自身也不算真的理解了生命,也很少整理出123那樣有條理的觀點,所以我在寫起來時也挺吃力的,要注意的是這章開始會包含一些我自己的解讀和定義,是對KK知識的再思考,所以請注意與原文的區別。另外思維導圖的總結句不代表這章的所有內容,導致我補充了很多內容感覺離題就又刪了,嘛,覺得沒講清楚的可以留言。
1.2流變的才是生命
「均衡即死亡」,博格斯如是陳述。這個觀點在生態科學圈內流行時間還不很長。「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們所有人都在前人學說的指導下工作,即生物群落正趨向不變的均衡,形成頂極群落。而今,我們看到,正是紊亂和多變真正給自然賦予了豐富的色彩。」「均衡態不僅意味著死亡,它本身就是死亡狀態」,博格斯強調。「系統要變得豐富,就需要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
沒有了地勢高低,湖水就成了死水;沒有了溫度高低,能量就停止了流動。正因為宇宙大爆炸,世界上的一切不均衡產生了,質量大的形成了恒星,質量小的形成了行星;離太陽近的被燒灼,遠的終日被冰凍。世上從此有了『不平等』,但如果沒有這個不平等,能量不會流動,生命也不會誕生。
「自然本身無論是形式、結構還是構成都不會恒久不動,自然無時無地不在變化。」,鮑肯寫道。
正因為有了這種不平等,有了變化,新的東西才會不斷出現,一個封閉而又平靜的生態瓶永遠不會誕生新的物種,它像程序一樣執行著相同的命令,這種可以預測的循環,能否稱之為生命?
穩定性和多樣性誰先出現?如果說自然是建立在恒久流變的基礎之上,那么不穩定性可能就是引起自然界生物類型豐富多彩的原因。不穩定的自然力量是多樣性產生的根源,這種想法與一條古老的環境主義格言背道而馳:即穩定性產生多樣性,多樣性又帶來穩定性。但如果自然的系統的確并不趨向精致的平衡,我們就應該習慣于和不穩定打交道。
不穩定性帶來了自然的多樣性,而生態環境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單一的生態瓶里雖然擁有了流動,但是缺乏了變化,沒有變化的結果就僅僅是永恒的流動。因此,除了流動,生命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變化,兩者組合起來就是『流變』(英文是Flux,中文翻譯得真是恰到好處)。
變化從何而來?變化從環境而來,生命的誕生不能僅僅建立在流動的基礎上,那就成了編程生物-那種僅存在某一條件下的循環。生命的誕生需要放眼整個宇宙,它是建立在世界上一切物質的基礎上的,小到夸克,大到星系,以及看不見的作用力,這一切構成了變化的基礎。
KK認為生命是某種非靈性的、接近于數學的特性,可以從對物質的類網絡組織中涌現。它有點像概率法則;如果把足夠多的部件放到一起,系統就會以平均律展現出某種行為。任何東西,僅需按照一些現在還不知道的法則組織起來,就可以導出生命。生命所遵循的那些定律,與光所遵循的那些定律同樣嚴格。
碰巧,這一受自然法則支配的過程給生命披上了件貌似靈性的外衣。第一個原因是,按照自然法則,這種組織必定產生無法預知的、新奇的東西。第二,組織的結果必須尋找各種機會復制自身,這讓它有一絲急迫感和欲望,第三,其結果能輕易環接起來保護自身存在,并因此獲得一種自然發生的流程。綜合起來,這些原則也許可以稱為生命的「涌現性」原理。這一原理是激進的,因為它要求以一種修正的理念看待自然法則的含義:不規則性,循環邏輯,同義重復性,出奇的事物。
KK的這一段觀點說得特別玄乎,但理解了流變,就理解了KK所說的,即生命是在一切物質的基礎上經過流變最終涌現出來的。系統以平均律展現出某種行為可以理解為『分布式』(不記得的話翻翻上節分布式特性-過程可能千差萬別,結果可能一致,后面倆不記得也可以翻翻看)。生命所遵循的那些定律,是經過『遞歸反射』和『嵌套』的原理,一層層發展而來的,所以要研究生命,改造生命也需要理解這些復雜的定律。而要創造生命則簡單得多,選擇足夠多的規則和變量,控制一些不需要的規則和變量,剩下的交給時間和運氣即可。
在上面KK也闡述了他的涌現性原理,對此解讀如下:
一、失控原則下產生的生命難以預測(分布式)。
二、生命的特性決定了它需要不斷復制自身不斷進化(遞歸反射)。
三、不斷進化的結果是,在嵌套中更低層的生命形態得以穩定,高層生命形態保護低層生命形態(例如人體腸道內有微生物)。
所以其實KK所謂的涌現性原理就是失控基礎世界觀延伸出來的生命特性,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生命本質最基礎的世界觀『流變』,其實還可以衍生出其他一些解釋,例如流動也可叫運動,把緊密的液體流動變為空間運動,由此將星球納入生命范圍,星球大時間尺度的運動與變化是否產生靈智;變化可以不局限于環境的變化,在特定條件下還可能是生命自身的變化,由此可以誕生出一種新的生命:神仙。神仙可以永生不死,神仙可以不斷修煉法則改變自身(可以寫一本修仙基礎論了,神仙誕生雖有可能但太苛刻)。燈塔水母據說是唯一長生不死的生物(本質上其實是無性繁殖,哲學角度來說本體其實還是死了)。
當然,『流變』是生命本質的基礎世界觀-這也僅是我的解讀,或者說流變本身是不是生命的基礎世界觀等,讀者們見仁見智。
1.3 生命的意義-負熵
人們都說,沒有什么能逃脫冷酷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的最后歸宿是一片熱死寂。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宇宙在沉寂的同時,也在熱鬧起來,從舊物中帶來新生、增加復雜性的新層次。宇宙充滿了無盡的創造力。熵和進化,兩者就象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在拖拽著我們退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在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恒的光明。——熱寂和熵減的關系
要了解生命的意義首先需要了解『熵』,它源自于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是一堆沙子堆成沙堡,它是有序的。風不可能把沙子吹成沙堡,但會把沙堡吹成沙堆這個最可能最基礎的形態,這個過程就是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增的過程。
宇宙的整個發展進程就是熵增的過程,而與之相比的生命則代表著另一極:熵減。書中二十一章的開頭標題寫得非常形象:四十億年的龐氏騙局。并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
生物的秩序利用這上漲的波浪不斷積累,猶如沖浪板,利用外來的能量將自己送入更加有序的領域。只要卡諾定律的力量繼續下行使宇宙冷卻,上升流便不斷的偷走熱能提升自己,憑自己的力量維持自身高度。它在熱量消散前(因為熱必會消散)將其轉移,在無序中構建有序。它借助趨微之勢,逆流而上。
這就像一個金字塔騙局,或一個空中樓閣,在這場游戲里,生物秩序作為游戲的杠桿,其功用便是用來套取更多的生物秩序,若不能持續擴張,便只有崩潰。如果把所有生命當作一個整體的話,其歷史就是一個高明絕頂的騙子的故事。這個騙子找到了一個極為簡單的騙人把戲,并且堪稱完美地實施了這個計劃——迄今為止都逍遙法外。「生命也許應該被定義為逃避處罰的藝術。」理論生物學家沃丁頓如是評說。
生命的意義清晰可見:負熵,正如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活著。因此,流變的『流』也許需要加上一個限定詞:負向,負向流動,代表著負熵。當生命停止了進化,拒絕活著,那也就意味著它走向了另一頭,屆時塵歸塵土歸土,生命便不再稱作生命。
但KK在書中也存在著對生命的疑問:如果進化的確有一個方向,那么它究竟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方向?生命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僅僅在盲目地徘徊?因為進化也許只不過有個小斜坡,使之看上去有某種趨勢,并且可以部分地預測。
KK在思考后,將進化的目的改寫為:進化可能存在的大規模、自發性勢頭。并提出了進化的七個趨勢:
1、不可逆性;進化不可倒退(即著名的多洛氏不可逆法則)。
2、復雜性的遞增;進化朝越來越復雜的方向發展。
3、多樣性的遞增;例如物種多樣性,同一物種基本類型的多樣性等。
4、個體數量的遞增;與十億年前,甚或一百萬年前相比,今天世界上生物體的總數也有了巨大的增長。
5、專屬性的遞增;隨著時間的過去,單一的生命分化成許多做更專業性事情的個體。
6、相互依存的遞增;原始生物直接依賴于自然環境,動物依賴于有機物,人類社會化依賴等。
7、進化性的遞增;進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行,因此進化本身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進化性也增長了。正所謂,變自生變。
我對這七個觀點的解讀如下:
1、不可逆性;多洛氏不可逆法則不僅包括了進化不可逆,還有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退化了的機體構造或功能不再重現。遺傳學上也有個奠基者效應,也可以用嵌套理解,進化也許不是最優的,也許只是偶然,但不可能退回上一次重新進化。
2、生命形態的躍遷;(包括復雜性的遞增、多樣性的遞增、個體數量的遞增、專屬性的遞增、相互依存的遞增)這些遞增僅存在于當前生命形態的特性,未來生命形態也許是硅基,也許是星球體,也許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它所進化出生命形態不能用進化形容,而是生命形態的超進化或躍遷,但保留著生命『流變』的基礎特性,因此我命名為生命形態的躍遷。
3、進化性的遞增;負熵代表著永恒不變的進化。
在最后,KK發現,進化的目標正是它自己,如同銜尾蛇,它即是來源,又是結果。而宇宙容忍這種幾近殘酷的進化積蓄更為強大的進化性,究竟得到了什么?KK說,我所能看到的,就是可能性(Possibilities),可能性是蠻不錯的終點。
與KK有所不同的是,我認為天道無情,宇宙不會是為了得到可能性這種主觀而曖昧的東西而存在。另外,七個觀點中的第二個觀點我命名為『生命形態的躍遷』,它代表著生命在進化的過程中,與同一進程的其他生命相比處于超然領先的地位。例如,多細胞生命形態的進程中,動物形態超然領先于植物;人類在發現火之后,生命形態超然領先于動植物等。病毒等有競爭關系的可以看作廣義上處于同一生命形態的生物,就像樹杈的根部分支。另外,生命形態的躍遷其實與嵌套的觀點一致,生命形態的疊加較少影響前一層生命形態的基本特征。例如,人類仍然遵循其本能進行生存和擴張,但較難理解上層生命形態要做什么,就像腦細胞無法了解大腦到底做了什么決定,這種相對于目標更高層的生命形態也可以稱為超生命(KK在17章中對超生命有解釋,我會放在2.4節中講)。
題外話一,當人類跨過了生物到智慧生物的門檻后,生命的意義似乎發生了變化。人類成為食物鏈頂端生物,意味著一次生命形態的躍遷,人類不再靠捕獵生存,部分動植物(家畜糧食等)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像我們體內微生物一樣的東西,受到我們的控制,與我們相互依存。人類有了一種新的特征——文明,隨著工具的不斷發明、書寫的出現,另一條基因鏈出現,與DNA不同,這條基因鏈是文化的基因鏈,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文化教育,擁有更為復雜多變的文化基因,它很難逾越,人類把它簡單劃分為階級,這是新時代的生命形態。
題外話二,近年上帝粒子被發現后,科學家發現上帝粒子的質量級微妙地處在恰好使宇宙崩潰的邊緣,這也許意味著我們的宇宙就是巨浪上的某一粒水滴,質量級之所以是這個常數,引力之所以是這個常數,其光速之所以是這個常數,也許只是由于處在這個位置上所導致的形成的一個『巧合的宇宙』,也許還有其他無數個宇宙,每個宇宙都在爭取著進化...
題外話三,或許宇宙大爆炸可以看作一次生命的反攻,是生命文明失敗后的絕唱。為了拯救宇宙下一次生命,上一宇宙文明留下了物質之種,讓宇宙再次大爆炸,而后熱寂開始,126億年后,生命的誕生是物質的必然也是進化的奇跡,他們即將開啟下一次的文明進程(可以寫小說了)...
1.4 智慧的意義-預測
我之所以探詢預測未來的問題,是因為預測是控制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尤其適合分布式系統的控制形式。通過預期未來,活系統能夠改變其姿態,預先適應未來,以這種方式掌控自己的命運。約翰·霍蘭德說:「復雜自適應系統所做的,就是預測」。
除了用繁殖堆砌出足夠數量來適應環境,生命還有另一個更強大的功能——預測。預測是生命的特征之一,預測其實是更高級的遞歸反射。生命越進化,可預測的范圍也就越大。
難道氣球的運行軌跡真的不可預測嗎?如果你試圖用算式來解決氣球那搖搖晃晃的飛舞運動,你會發現它的路徑是非線性的,因此它幾乎是不可解的,因此它也是不可預測的。盡管如此,一個玩任天堂公司(一家日本游戲公司)的游戲長大的十幾歲的小孩,卻可以學會如何接氣球。雖說不是完全準確無誤,但是卻比單純靠運氣要強多了。只要接過幾十次之后,小孩的大腦就開始根據所獲得的數據來構筑某種理論,或者說構筑某種直覺,某種歸納。放飛了上千次的氣球之后,他的大腦就已經構建出了這個橡皮球的飛行的某種模型。這樣的模型雖然不能精確地預測出這球到底會落到什么地方,但是卻能探查出飛行物的飛行意向,比如說,是往發射的相反方向飛,還是按照某種模式繞圈子。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人抓氣球的成功率,要比純粹靠運氣去抓高上10個百分點。關于抓氣球,你還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某些游戲里,并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就可以做出有效的預測。比如逃離獅口,或者投資股票的時候,哪怕只是比純粹的運氣高那么一點點,也是有重大意義的。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社會發展的一切,包括便利的淘寶、百度,物流體系,工業體系,計算機等都是為了更高效的預測。從預測天氣到預測太陽系,甚至應對小行星,搜尋外星人,都是為了生命自身的進化,為了把握命運,避免再一次的恐龍大滅絕乃至太陽熄滅。
也許有人會提問:那假設有一臺計算機復制了宇宙的一切,是否可以預測一切?是否可以提前發展科技?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行為都是命中注定?這種預料之中的變化還算變化嗎?我們是不是也只是一種廣義上的編程生物?宇宙是不是模擬出來的?
斯蒂芬·沃爾夫勒姆-宇宙的本質是計算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770/
首先,目前科學界認為在量子力學里是存在真隨機的,這區別于拋硬幣等各種各樣的看似隨機的手段。其次,就算知道了初始規則,模擬出整個宇宙的計算機要超前計算所消耗的能量甚至比整個宇宙擁有的能量還大,這就像要在元胞自動機的某個點陣中計算所有點陣的內容(但我還是懷有稍許期待的)。
這種不可預測性,構成了『混沌理論』,根據混沌定律,初始秩序可以分解為原不可預測性。你無法作遠期預測;而混沌理論的另一面,則是根據混沌定律,那些看起來完全無序的東西,在短期內可以預測到。你可以作近期預測。
1977年,在蘋果機這樣的商用微機誕生之前很久,圣克魯斯的混沌社造出了一組手動可編程的小微機,裝在三個普通皮鞋的底部。這些計算機用腳趾鍵入信息;它們的功能,是預測輪盤賭中小球的走向。
這個科學公社,曾經不止一次把混沌的另一面翻出來,場景大致如此:在賭場里接上線,由一個人(通常是法默)穿上一雙魔法鞋來測定輪盤操作員對輪盤的彈擊、球的跳動速度以及輪盤擺動的傾角。附近,同社的一個人穿著第三只無線電信號聯接的魔法鞋,在臺面上實際下注。而在這之前,法默已經用腳趾頭調整他的算法仿定了賭場的一部輪盤機。此時,就在小球落下到最終停下來之間的短短15秒左右的時間里,他的鞋計算機就模擬完成了這個球的整個混沌運行過程。
他們的預測裝置預報出一小片相鄰的號碼——輪盤的一個小扇面——作為球在賭桌上的目的區。而參賭的同伙則會在小球停止轉動的過程中在這個區域內遍撒籌碼。最后其中一個贏得賭注。盡管下在它旁邊的那些籌碼輸了,可這個小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往往能贏,而且足以超過賠率。從而掙到錢。
后來,因為這個系統的硬件不可靠,小組把整個系統賣給了別的賭博者。不過,從這次冒險中,法默卻學到了三件對于預測未來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你可以抽取混沌系統內在的固有模式,取得良好的預測。
其次,進行一次有用的預測用不著看得太遠。
第三,即使是一點點有關未來的信息,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這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俗來講就是:
一、每個混沌系統都存在一部分固有模式,例如我們經常談的XX方法論,XX經驗等,通過這些模式雖然不能百分百準確,但至少保證我們能取得比隨機要更好的結果。
二、計算資源和采集信息的資源是有限的,進行一次有用的預測不用看得太遠,看得遠并不意味著看得好,KK稱之為具有正面意義的短視。例如對天氣的預測、股市預測。
三、有了未來的一些信息,你也許就是那只風口上的豬。
實際上,大腦就是一個優秀的預測機,正如老鷹能預測到需要怎樣的動作調控來抓到地上正在奔跑的兔子,并且不是一次預測,而是根據兔子跑的速度和方向不斷調整,大腦不會先計算兔子在思考什么有什么個性推測出跑的軌跡和速度而后在某個地方等著就可以了,這樣耗費的資源將是極大的。
格雷戈里·貝特森則用電報文體簡潔地說:「適應就是以萬變求不變。」一個系統(根據定義是不變的)適應(變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存續(不變)。火烈鳥改變自己就是為了繼續生存。如此來說,那些被卡在當下動彈不得的系統,更常受到變化的奇襲而死去。因此,一個透明的環境,會獎勵預測機制的進化,因為預測機制把生命力賦予復雜性。復雜系統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因為它們具有進行預測的能力,而一種透明的介質,則能夠幫助它們進行預測。相反,渾濁卻會完全阻礙復雜的活系統的預測、適應以及進化。
所以具有正面意義的短視還有另一個解釋,即通過快速反饋控制系統。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沖水馬桶,相比于計算沖水時間后注水等方法,水箱中的一個浮子就可以持續地傳遞水面還在下降的信息,當水面降到底,系統就可以開始注水了,相比于前一個方法可靠性更高。
KK推崇了西奧多.莫迪斯的一本著作《預測》,莫迪斯認為從復雜網絡中探索有序性的三個重要方面:
1、不變量;例如一天24小時;燃料效率。
2、成長曲線;所有成長的東西,都擁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其中一個,就是形狀為S形曲線的生命周期:緩慢地誕生、迅速地成長、緩慢地衰敗。
3、循環波;例如波動的經濟周期;以11年為周期的太陽黑子周期。
1.4節只是講了一些概念特征,并沒有涉及到生命本質,所以這里也沒有過多做解讀,生命本質的第二第三部分放在下一篇文章中寫,不然太長了。沒有一個高大上的結尾真是可惜( ′_ゝ`)
在信息時代里,資源和文化這兩種基因鏈將成為區別生命優劣的代表,在新的生命形態開荒期里,送給大家KK在章節最后寫的一句話:學習就意味著生存。(learn is to live)
點擊閱讀下一節:《失控再解讀》第2.3.2節-生命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