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尋根的故事——游倉頡陵廟記事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一個故事串連的故事。
在說到倉頡陵廟之前,我們先講講倉頡的故事。
遙遠到遠古,黃帝時期,一個史官,叫侯岡頡,話說侯岡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悄悄地說一聲這是先天畸形啊,人生了四只眼睛,還不是畸形么?我并非要發表大不敬的言論,只是單從生理學的角度討論問題。還有一傳說是侯岡頡生了四個瞳孔,乍一看像極了四只眼睛,于是就有面長四目之說。如此奇異的長相,自然不是凡人,但想想若放在今天,見了只會怕怕的。不過考證《史記》中關于三黃五帝的記錄都是天賦異稟,用現代語言說是一群擁有超能力的人,比如黃帝在襁褓中就能說話,高辛生下就能自己說出自己的名字,所以我們不能用現代生理學來解釋古人的長相,倉頡除了面生四目,還擁有一樣超能力,那就是造字。
說起造字來,其實也不能算超能力,只是倉頡善于觀察,善于創造的結果。在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從無到有地創造,自然難度超大,不信,你造一個試試看?所以壓力山大的造字任務也并非倉頡自愿,倉頡是受命而為,就像大禹治水一樣一樣滴,如果沒有上級的命令,也就沒有了千古奇功,所以這么說來,有個會知人善任的領導是多么的幸福啊!
中國原始社會,人們還在用結繩記事,就是用一條繩子記事,今天你欠我一文錢,我結個小疙瘩,明天我欠你一斗米,你結個大疙瘩,結來結去就有糊涂的時候,這個疙瘩是一文錢還是兩文錢,那個疙瘩是一斗米還是兩斗米,為此爭執不斷。我們的黃帝老老祖先統一了華夏民族,是何等睿智?卻也為此等小事發愁,如何才能記得清楚不起爭執呢?黃帝估計也想破頭皮,恰巧當時倉頡是黃帝的助手啊,黃帝就命倉頡:侯岡頡,你去想想辦法,讓這個結繩記事更方便清楚些。倉頡領命,在洧河南岸造高臺住下,專心造字,卻久思不得,于是云游四方,云游的結果仍然沒有造出字來,卻留下許多足跡,供后人敬仰,所以全國有六處倉頡墓也不足怪了。這么大一個文圣人,誰不敬仰?古人也會“傍大款”,不管為名還是為利,總是功利心在做怪,尤其是文人,如果與文字圣人同生同死在一鄉,該是祖上的榮耀了。所以后人為倉頡故里,倉頡墓的到底在何地爭執不下,在此不一一細表。有一次倉頡看到獵人從獸類足跡判斷野獸的種類,受到啟發,于是“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爪之跡”,收集眾多民間奇異的符號,按其特征畫出圖形,如畫水勢三條曲線為水,圓圓的中間一點為日,彎彎的一芽加兩橫為月,將這些特殊的符號有了特殊的意義,又用這些符號拼成文字句子,使人能看懂,就可以記錄下一件事而不會錯誤,如此這般,終于造出漢字十斗,將每個漢字所代表的意義一一說明,最后承報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便號令天下進行學習,于是百姓拍手稱慶,農歷正月二十四這天,天上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谷子雨——谷雨的節氣由此而來,人們還聽到惡鬼因為害怕而在黑夜里偷偷哭泣。所謂“天雨粟,鬼夜吟”。古人總會將各種無法解釋的現象撰寫成神話,事實上有沒有如此神奇?已不可考,但侯岡頡因造字有功,被黃帝賜姓倉,稱為人下一君,君上一人,從此改稱倉頡。
在紀念倉頡的古跡中,濮陽市南樂縣有一處以倉頡“生于斯葬于斯”為著稱的地方,那就是濮陽市南樂縣梁莊鄉吳村。終于說到正題了:倉頡是濮陽南樂人!哇,濮陽人的驕傲啊,不能不說連我也覺得自己瞬間高尚了許多,傍這么個文化大款果然了得。
要游倉頡陵與倉頡廟,可以了解一下陵廟的總體布局,陵廟并排西東相望,西院三進,分別是萬古一人殿、藏甲樓、倉頡廟,東院自南向北為三大碑刻、倉頡墓、倉亭。若說景點,倒也不復雜,一目了然,網上也有很詳細的介紹,我完全不必一一贅述。但如果僅看外表,絕對不能得其精華,人文景觀的妙處自在其豐富的內涵與傳說。傳說更有血有肉,帶著樸素的生活氣息和人們美好的向往,甚至是神奇的想象撲面而來,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比那些生硬的歷史更能喚起人們的熱情,也更能弘揚倉圣人的精神。
先說三大碑刻的神奇故事。碑刻上記錄的故事,可謂史考,真實性倒也不容置疑了。話說明朝,南樂知縣葉廷秀要主持操辦修建倉頡陵墓。因為南樂地處三不管,本身人民就不富裕,葉廷秀不愿意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就請示知府。知府號召各縣捐資,并首先帶頭許諾捐銀十兩,下屬們一看領導帶頭了,也不得不硬著頭皮認捐,各捐銀五兩。葉廷秀耿直信義,見錢有了著落,即迅速辦成了此事。方碑立畢,葉廷秀向各位收銀時,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卻賴賬,分文不出。其他各縣也想效法上司,不愿出銀,但礙于葉廷秀的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拿了一兩銀子,算是交了差。葉廷秀不干了,就發了話:"你們讓我作一時難,我讓你們丟幾輩子人。"于是,他便命人立碑,在大名知府向胤賢、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銀拾兩"四字之后加了"未給"兩個字。在其他各縣知縣名下的"捐銀五兩"之后加了"止給一兩"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于是,兩方石碑成了幾位言而無
信的封建官吏們的恥辱柱。本想流芳于后世,卻遺臭千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跡仍然清晰可辨。這倒是官場里的一股清流啊,倒很有借鑒意義,那些不為民辦事兒的官,老百姓都可以給他立個碑,千年不朽,估計在反腐道路上,是又一計殺手锏。
另一則故事呢,也是一個反面教材。有一天,一位皇帝做夢,夢見了倉圣人,就下旨求訪倉夫子的陵廟。南樂知縣張清不敬倉頡,隱匿不報。但又怕圣上怪罪下來,便草草建廟三間,上的供品也少了些。不久之后張清舉家回鄉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于是碑上說:你葬身魚腹,焉知不是圣人怒了?我想著,倉圣人絕不至于因為供品少了就遷怒于知縣。這個故事呢,多半是那些文人編排這個張知縣,文人敬倉頡,那是崇敬,見張知縣竟敢不敬圣人,那還了得,罵死你。所以說,得罪了誰,都不要得罪文人,他編個故事罵人,能罵你好幾輩子,如果他顛倒黑白,那這黑白就難辯了,真真地怕人啊。
再說兒女草。倉頡墓丘之上青草蔥郁,人們稱為兒女草。當地有個說法:“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誰家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系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喚至家,把草或根壓在床的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兒女。歷害了的我哥,現在流行二胎,去倉頡墓吧,每個家庭都能兒女雙全,是何等幸福的事兒!如果真能靈驗,不知道會不會把倉頡墓上的青草拔光光呢?所以,大家寧信其無,不要信其有吧,為咱們的倉圣人留一抔青青的春色,好讓這滿園蒼翠,配得上那些文字之美。
最后說倉頡廟之由來。這個故事呢,哪都能查到,我直接粘貼如下:倉頡廟飛檐斗拱,氣勢恢宏,無與倫比。誰建的卻不能考證。有民謠曰: “倉頡廟,仙人建,萬民之尊驚動天。”據說倉頡棄繩造字,開宇宙渾沌,別人生愚昧,世界為之晴朗,華夏步入文明。這是何等的功勞啊?倉頡活了一百一十一歲,一生創造的字可以用車載斗量。倉頡死后,百姓非常懷念他,而當時在任的一位官員對造字圣人更是尊崇之極(是不是前面那位葉廷秀呢?),欲合民意修建倉頡廟,但又憂慮百姓生活之艱辛,不忍與子民增加負擔。他每日冥想,不得妙計,遂成心病。忽一日睡覺時夢見一仙人說:“你尊于圣,憂于民,心誠哉也!告誡你的百姓不要出門,不出三日,倉頡廟即可建好。”這個官醒來半信半疑,但又渴望美夢成真,于是便下令倉陵周圍村莊百姓不得出門,其他地方的人,也三天之內不許到倉陵去。第二天,天空中狂風呼嘯,烏云翻滾,刮起了黑風。大風來勢兇猛,飛沙走石,刮得天黑地暗,一氣刮了三天三夜還不停點。這時,史官村有一拾糞老漢,一生勤勞慣了,三天不出門在家悶得難受,心想:我倒要看看外邊是咋回事。于是他背起挎簍,拿起鐵锨出了家門。走到大街上,他迎著狂嘯的黑風,大聲喊道:“老天爺啊老天爺,你睜睜眼吧!你刮起風來沒完沒了,還讓俺過不過了?”說著拐彎向北走去,抬頭一望,老漢驚呆了。只見倉頡陵墓的上空有一位仙人,靈光沖天,正揮動寬大的袍袖,指揮從空中四面八方飛來的沙石、青磚,在自動修建倉頡,廟宇。正殿宏偉莊嚴,后樓高聳入云,兩廂房布局嚴謹。前有高大的漢白玉牌坊,兩只巨大的石獅蹲在牌坊前面……拾糞老漢看到這些,目瞪口呆,恍若隔世,手中的鐵锨不慎"咣當"一聲掉在地上。響聲驚動了仙人,仙人正修建倉頡廟大門的西北角,眼看著就要竣工,見一凡人出現在面前,便停止了指揮,一展袍袖隱人了天空中,剩下了西北角沒有建好。你若去倉頡廟游覽觀光,還可以看到西北角的缺口。此處留下一段故事,也留下千古的遺憾。嘖嘖嘖,這故事讓人聽得神飛天外啊,簡直沒誰了。我不知道該佩服那編故事的老漢呢?還是哪個文人?只能說高手在民間,向來民間傳說,是文學創作的源泉。這些故事情節,比現在的網絡玄幻精彩得多了去了。當然,也還要感謝倉圣人,是造字的圣人,帶給我們那么多精彩絕倫的故事。
逛景就要逛有趣的景,你如果逛到倉頡陵,只看到一座破廟,那說明你眼中沒有歷史,沒有人文,沒有那些民間故事,也說明你的閱歷不夠豐富。不防先讀歷史,再逛倉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