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陪父母去祈福。
微雨,白云觀人不算多,比起各大香火鼎盛的寺廟,這里算個很清靜的地方。不過清靜歸清靜,過年的熱鬧一點也沒少。大殿和四周圍廊上到處掛著紅紅火火的祈福燈籠。神龕上供得滿滿當當的,神像上披著祈福的紅條,還有許多義工在旁邊幫忙分香和紙錢。
父母年紀大了,做小輩的總是希望他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雖然我用自己的方式禱告,但老派人可能更中意中國傳統的方式。所以,這幾年有時間也會的陪他們去寺廟。看他們請了香,拜拜,心安的樣子,自己也很欣慰。
以前也希望自己可以影響他們。特別是信了教,也給他們傳福音。不過信仰真的是神的恩典,我相信神自有安排。所以現在我對信仰不一樣的人可以越來越包容,每個人會有屬于他的福份。我要做的,僅僅是“接納”“惜福”和“感恩”。
對父母,“孝順”二字,還是“順”比較重要。到了他們的這個年紀,怎么開心就怎么過吧。雖然有些習慣,可能并不是太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只要他們活得自在舒心,我還是很樂意陪伴他們的。
有時候想想,父母小時候給予我們的愛和關懷,做子女的未必能報其一二。以前覺得自己長大了,比他們觀念進步些,喜歡給很多意見,希望去改變他們的生活。現在漸漸明白,父母這代人有他們特定生活環境養成的習慣,有些雖然不合時宜,但已根深蒂固,很難改變。作為孩子,或許只是需要接受,陪伴和傾聽。
人是很怕孤獨的動物,也常常希望在群體里找到自己的價值體現。特別是年紀大了,能夠交往的人群越來越少,能夠體現價值的地方也不多了。而現在家庭多半是獨生子女,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少之又少。老齡化趨勢下,這個城市的養老問題正在日益突出。
不知道自己能為他們多做些什么,只希望他們能夠平安,健康,快樂!近幾年我漸漸學會用他們的眼光,看待自己為他們做的事。兩代人觀念不同非常正常。只要從愛出發,求同存異,很容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界。
前陣子聽朋友說,家里的老人讓他很困惑。雖然他為二老做了很多,但怎么都無法讓老人滿意。他幾乎到了心力交瘁的邊緣。除了找朋友訴訴苦,什么也做不了。其實我覺得他與父母相處的模式出了問題。有時候簡單的忍讓并不是一種良性的溝通。父母無法把他們的需求表達出來,他們可能會用找麻煩的形式來排解情緒,而他的息事寧人,并不能真正幫助到老人。
與老人經常保持良性的溝通極有必要。以前我每晚的電話只是匯報一下匆匆幾分鐘。現在經常要打一個多小時。雖然每天真的沒有什么事,不過他們總需要一個說說話的人。所以做個“傾聽者”就是我此刻的職責。
多溝通的好處是,慢慢了解他們現在是怎么想的。老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寂寞。所以我教會他們玩微信和網購,剛開始的時候比較麻煩,他們學得慢,我試過一次電話里教好久,要教幾遍。但他們學會后,日子變得豐富多彩。
平時忙,沒什么時間去看他們。我鼓勵他們跟鄰居交朋友,大家可以一起玩。經常出去旅行,有空的時候,我也會陪他們吃吃飯,看看戲。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其實很簡單,他們只要感覺到你的愛就心滿意足了。
當祈福的鐘聲洪亮地被敲響,看著老人臉上洋溢的笑容,心里真的很滿足。祈愿新的一年,鴻運當頭,平安福到,祝所有朋友的父母,健康長壽,喜樂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