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來上海的時候,真沒覺得這個城市有什么好看的,黃浦江臟成那個樣子,東方明珠比明信片上差的都不是一個檔次,還有那條舉世聞名的南京路,有什么呀,除了人還是人,心下郁悶,什么破地方,還大上海。
? ? 當年呢之所以是這樣的欣賞水平主要是因為當年連溫飽都沒有解決,離上班的地方遙遙千里之外租了一個床鋪還是借的三百塊錢,眼前灰蒙蒙的,看山能是山,看水能是水,才怪了。
? 一直到后來,慢慢的覺得可以活著了,然后忽然有一天走過南京路,旭日初升,照進明亮的櫥窗里,滿目的琳瑯一片通透,這才發現,這條路還是很不錯的,還有那么多好看的東西呢。然后才發現朵云軒里的字畫包括宣紙都很漂亮,發現蔡同德堂里面的中藥味道真好聞,就連冬蟲夏草放在黃色的綢子里看上去都古色古香的不行,發現張小泉家的剪刀真的很亮呀,發現七重天外面的還有幾個牌子上的字竟然是黃永玉寫的,發現永安的衣服和化妝品真的是很好看的,然后,我就慢慢的發現了這樣一條南京路。
逛南京路,我最喜歡的是一個人,一個人默默的走在人群里,讓人群漫漫的把自己覆沒,感覺像一粒沙被夾裹進入了大海,像一朵花兒融進了春天,然而,又覺得不是,因為自己和所有的人都不相識,更多的時候我就那么一步步走著走著,一個人在擁擠的人群里體會著和所有的人都是咫尺天涯。我喜歡一個人走在南京路上,只有那時候驕傲的孤獨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不用去尋找。
我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走過外灘,默默的湮沒于人群,黃浦江的風里,聽擺攤的小販那里傳來一曲《上海灘》,只有這時候,上海灘的味道才那么清晰,似乎可以聞到江湖的味道,看四周燈火璀璨或者闌珊就都成了風景。
東方明珠和金茂那種招牌的地方,如果不是工作必須,其實去一次就可以了,不去,說實話也不會損失太多,上海的味道不全在那些地標上。
東方明珠要去的話不要忘記去底座的上海發展館,那是我以為最有參觀價值的地方。我去過最好的一次東方明珠是和一個熱情的外國男孩,當時我說時間來不及,他拉著我就跑,說我如果再抱怨才是真的來不及,然后因為他實在太興致勃勃了,以至于我覺得我若是太無動于衷顯得對自己國家的名勝太沒有感覺,于是也湊合著興致勃勃驚嘆了一番。
至于金茂,我最喜歡的是在八十幾層的地方看下來,一片名副其實的金碧輝煌,憑著闌干,覺得這樣的場景應該用來怕科幻片,讓人用飛翔的姿勢跳下去,一定是在金光中飛翔的感覺。于是想到,金茂的“金”字應該是這里來的。
環球金融中心太新了,還沒有味道出來,一味的高,看起來冷冷的,古惑仔一樣的耍著酷,也還好。
陸家嘴那邊其實最好看的是外灘,不想浦西這岸那么多的人,一派江水,看過去,有水長天遠的感覺,載有長長的風吹過來,如果再是夜晚,那實在是太享受了。
浦東再朝東去,就是另一番探索了。
浦西這邊接著南京東路的是南京西路,那是很不一樣的況味,尤其是在這樣的季節,有黃葉在空中飄飛有意無意的飛鳥一般劃過那些商店的櫥窗,再落一點秋雨,霏霏的,穿了風衣,約上一個閨蜜,就那么一家小店一家小店的閑閑的逛,一個周末不要過的太美了才好。
南京西路是張愛玲住過了,斯人已經去了很久了,只是留下了一街的伊人風味,繁華和蒼涼,光與影的錯落都與其人的上海如出一轍。曾經陪一個美女走在這樣的街上,看身邊的她也分明的是一個上海故事,就這樣說著笑著走過一個的櫥窗,暮然回抽覺得錯過了什么,于是笑著翻悔,在賣首飾的外面看一行亦舒的字,大意是那樣的首飾不像是人間制造,疑似鬼斧神工。我不看首飾,只看首飾的珠光寶氣間的這行字,目光戀戀。
從人民廣場走過了黃陂南路,新天地就大概到了,石窟門,舊的盧灣區,法租界,周公館,思南路都在附近。那些地方適合所有的下午,不管晴雨。
再遠一些田子坊也是聞名遐邇的,或者更通俗一點的叫做泰康路。其實不過是一個小巷子,里面是各色的店鋪,老酒吧。我去過最好的一次泰康路是和一個法國人,經歷見解品味都剛剛自生活里醞釀而出年齡,而關系又簡單,工作的認識后加一點友情,剛剛好的可以相見言歡,再見含笑說祝福而不用傷感,于是那些陳逸飛的畫,那些古董,那些老茶館就都那么合適的做了一個尋常送別的鋪墊,一切都剛剛好。
還有一個我衷情的地方是淮海中路紅紡,里面的雕塑沾染凝結的一切,又夸張有變形有象征,有太大膽而產生的爭議,有太超前而產生的怪誕,有經典的另類思考和創作,猶如彼此毫不相干的斷章,又彼此的映襯而沖撞。去這個地方,最好的同伴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家小妹,小丫頭在可以開開心心陪你玩的時候簡直就是天使回魂,爛漫的天地生輝。也許這只是因為她是我妹妹的原因,然而奇怪的是她的靈氣平時也不怎么見,也并不是有什么很高的藝術修養之類的,卻和所有奇奇怪怪的東西如同天生的心有靈犀,她跟過來,在身邊歡呼,指點,把一些鬼神皆非的東東指示給我看,那些東西就好像有了靈魂,活過來一般,那些草坪上的斑斕的腿都能聽到腳步聲一樣,還有那個沉思的碩大的愛因斯坦,那一輛磚頭砌成的汽車,一切的一切都覺得是“對”的,是應該是那樣子的。
如今,小丫頭走了,紅紡我又想過幾次,也想去看看那個夸張的“王小波”換了沒有,還有那些竹竿一樣高挑的仕女,然而總是提不起太大的興趣。
人去觀光,不是去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會是滿目風光。
好地方只是好地方,在人的眼光這變成好風景也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相遇,要有時間,要有心情,要身邊至少是一個不煞風景的同伴,要自己在那個空間了閱歷品位都和風景剛剛好的嚴絲合縫,這樣風景在嚴重才會綻放出風情,地方也才會有一些風味。
好東西從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是,風景也是,若只是一味的燒錢積攢地名,只怕所見的也只有地名了。
很多的時候太過匆匆的追趕,都只是意味匆匆的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