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作是對自己的獎賞,看到朋友在讀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本書之后,我也馬上買了一本。有時候覺得這樣的方式反倒能讓自己多讀一本不同的書。
為什么說是獎賞呢?因為最近有讀書任務,在讀非虛構類的書《黑天鵝》。有點難讀,也在邊讀邊做讀書筆記。怎么哄自己開心呢?讀的有點累了之后,就可以獎賞自己去讀更輕松一點的,也是心里喜歡的書。村上春樹的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他說自己在開始寫小說之前已經讀過很多書,每捧起一本喜歡的書,心花怒放。后來在第五章:《那么,寫點什么好呢?》
他說自己如果一定個要給想當小說家的人建議的話,首先大概是要多讀書。然后說尤其是在青年時期,優秀小說也罷,不怎么優秀的小說也罷,甚至是極爛的小說也罷,都絲毫不成問題,總之是多多益善,要一本一本的讀下去,讓身體穿過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作業。
從來都沒有敢想過寫小說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學習寫作,是想通過寫,逼自己更多的去讀書。比如,這本無意獎賞自己來讀的書,又給了我力量。雖然小說是虛構類,但是讀書,才是一切的基礎。并且,我也因為體驗了獎賞自己去讀一本書是什么滋味,體驗到了在這本書里剛學習到一種體驗:心花怒放。
(二)
知道讀書才是一個人成長的根本之后,即便是到了現在,也要開始奮發讀書了。我是這樣想的,即使現在有點晚了,不如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讀,讀到現在也肯定是有一定的積累了。但是這才是最沒有什么作用的想法,改變不了你的現在啊。事實上是,還是有很多書你沒有讀過,未知的知識還是那么多。
而有用的想法是,與其埋怨自己之前荒廢了時光,沒有積累,不如用更有執行力的方式來自我原諒。比如通過改變來完成自我原諒。從現在起,讀起來,量化自己的閱讀目標。
所以,在意識到這里之后,也是在更明白了時光寶貴,也雖然現在的我開始讀書已然不如更早一點開始的情況下,去想過我該怎么來讀書。
做一件事情之前的一定要有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讀書也一樣。至于為什么,已經不需要再重復已經賦予其的偉大意義,沒有讀書,就沒有更踏實,更長久的成長,讀書是成長的基礎。
讀書是讓自己在思想認識上面見多識廣,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自我教育方式。具體的讀書時什么呢?就是一本書一本書的讀,來來回回和一個個作者談一談。每一個本書都是在向我們傳遞這個作者的價值觀,我們先抱著開放的心態,讓自己去見識。所謂的閱讀就是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點的直接方式,現在來看,說得真實在。
這和我之前理解的不一樣,以前只是漫無目的的閱讀,喜歡什么就讀什么。現在意識到了,讀書因為時間的寶貴,因為要完成自我原諒,就我個人來說就必須要有一定方法的去讀書。
比如,先要量化自己的閱讀目標,之前是對那些說了自己一年要讀多少本書的人有點懷疑,雖然自己也從來沒有做到過。但是現在更多的是敬佩,雖然說質量很重要,一本本書的閱讀是要用時間堆積起來的,你連量都不曾做到過,還怎么能有資格先去質疑呢?
其次,時間寶貴,要花點時間先去學會選好書來讀。我自己的理解是,不能全部給自己一點縫隙不留。比如我知道了要用寶貴的時間去讀非虛構類的好書,因為這些知識可以直接去踐行,讓你思考,從而可以直接改變生活。但是讀累了的時候,給自己的獎賞是去讀一本沒有目的性的書,甚至小說也可以,隨筆,傳記,散文。事后回憶起來會發現,自己在讀的時候不就是心花怒放嗎?
最后,只有閱讀也不夠,還要學會輸出讀書筆記。比如讀非虛構來書籍的時候,知道這本書很重要,如果耐心去讀的話,雖然也能讀完,理解的還是不夠好。這個時候,去輸出讀書筆記,就顯得很有必要。最近在讀《黑天鵝》發現不能讀快,即使讀的很慢讀的時候也需要調到很多腦力去消化。于是就開始用最笨的方式去寫讀書筆記。比如很多讀書積累到一定階段的人,都覺得再寫讀書筆記顯得很low。可是我自己的觀察是,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走過去了這個階段,在讀書的路上他們處在更高的臺階上。不是也能從他們自己寫的讀書經歷中知道,一開始他們也有讀不懂的時候,那時候他們的讀書筆記形式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把一本重要卻難讀懂書在電腦上敲下來。
再回到閱讀能讓自己再思想認知上見多識廣,即,突破自己思想認知上的局限,這個觀點上來,輸出讀書筆記,是讓自己的大腦在見識了這些認知之后,演練思考,并把這思考可視化。
(三)
雖然不管怎么去看,上面的總結都只是個人淺顯的認知和一點點經驗。但是去問那個最根本的問題的話,讀書這件事上,什么更重要呢?是為什么讀重要,還是怎么讀更重要?我又覺得不能回答,暫時理解為:按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來,一本接一本的,不間斷讀下去,保證閱讀量的持續增加,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