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所謂投資,就是投下資金,通過自己額頭流汗、辛勤工作獲取利潤,而非不勞而獲。
——《稻盛和夫的實學:經營與會計》
稻 盛 · 金 句
對我而言,所謂投資,就是投下資金,通過自己額頭流汗、辛勤工作獲取利潤,而非不勞而獲。
在我的會計學中,沒有絲毫靠投機獲利的觀念。所以,在運用剩余資金的時候,保本是大原則。完全不準備所謂“風險管理”資金,因為那是投機性投資才需要的。
以前,“投資理財”這個詞被濫用,連企業會計財務部門也去追逐一時的投機利潤,結果動搖了企業的根基,招致重大損失。我們見過許多這樣的事例。
這種事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經營者忽視了一條重要的原理原則:尊重自己辛勤勞動獲取的利潤。
1973年10月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了日本經濟的混亂,當混亂還在繼續的時候,某都市銀行的行長來拜訪我。他的話我記憶猶新。
“兩年前房地產開始升值,大家都在購買土地,通過轉賣獲利。貴公司把利潤都存在我們銀行,我們當然很感謝。但現在社會流行借錢買地,自有資金加銀行貸款買地已成時代特色。貴公司如想貸款,不管多少我們都愿意借。許多不動產可以保證升值,請允許我為您介紹。”
我告訴他,我的理念是:“只有自己額頭流汗、辛勤工作賺來的錢,才能稱為利潤。”所以不為他的勸誘所動。
過了一年半載后,當時的泡沫破裂,許多有名的企業接二連三陷入困境。那時京瓷還是小公司,卻有幾家報紙、雜志的記者趕來釆訪,他們問道:
“看到這次破產潮你有何感想?幾乎家家企業都背著貶值后的不動產發愁,京瓷卻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你的先見之明從何而來?”
我直率地答道:“我沒有你們所說的那種先見之明,我只是不喜歡靠投機獲利,我討厭依靠轉賣房地產賺錢,如此而已。”
到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之前,有過幾次泡沫的膨脹和破滅。為什么人們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老是重犯同樣的錯誤呢?
大家明知股票和房地產不可能永遠持續升值,但總是愿意相信損失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世間的潮流一旦被掀動,逆著這股潮流,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底,也許很困難。但經營者對眾多員工負有責任,不應該盲目仿效他人,歸根結底,應該遵循自己心中的原理原則和行動規范。經營企業不可趕時髦,更不可隨波逐流。
投機是“零和游戲”。有人得利必有人犧牲。即使投機獲利,也沒有為社會創造出新的價值。真正的經濟價值,即對人類對社會有貢獻的價值,不可能通過投機活動而增加。
企業的使命,是通過自由的、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孕育新的價值,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作為這種活動的成果,我們獲得了利潤,我稱之為“額頭流汗換來的利潤”。這才是企業應該追求的真正利潤。
追求投機性利潤,這種行為包含著嚴重的賭博性質,它煽起人們的僥幸心理。但可悲的是,許多人為之著迷。
投機活動雖然不創造任何價值,但卻具有讓人迅速沉迷的魔力。為了不給員工帶來不幸,經營者必須抵御這種魔力,堅持自己心中的原理原則,從“究竟什么是正確的、企業的使命到底是什么”這樣的原點出發,來決定自己應該采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