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德·哈特(英國著名軍事思想家)——從實踐的角度來說,為了挫敗敵人,任何計劃都必須考慮對方的實力。克服這類障礙最有把握的辦法是制訂一套能適應環境、隨機應變的計劃。如果想要保持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又不放棄主動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沿著一條本身提供了備選目標的道路前進。
? ? ? ? ? 一、規劃未來
? ? ? ? ? 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1954年)和《管理:使命、責任、實務》(1973年)這兩本書中確定了管理職責的5項基礎:制定目標、組織、激勵和溝通、評估和培養人才。管理者有別于他人的最重要角色,就是他的教育職能。歸根到底,管理者的定義就在于愿景和道義責任。在上述領域,必須采取恰當的做法,以保證正確的精神貫穿于整個管理組織。
? ? ? ? ?1、必須有高標準的績效要求;不可放任平庸或糟糕的業績表現;獎勵必須以績效為基礎。2、每一個管理崗位本身必須有意義,而不僅僅只是晉升階梯上的一級墊腳石。?3、必須有合理而公正的晉升制度。4、管理者要有一套“章程”,明確地指出誰擁有制定影響管理者的“生死”決策,管理者應有向高層申訴的途徑。5、在職務任命時,管理層必須表明自己早就意識到,正直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素質,管理者天生就應該有這樣的品質,不能指望他上任之后再培養出來。
? ? ? ? 德魯克認為:‘管理工作的立足點應當是為實現公司目標而執行任務……指導和控制管理者的,應該是績效目標,而非其上級。’而目標管理是未來管理者“7項新任務”中的首要任務。
? ? ? ? 1、目標管理;2、承擔更多風險,目光更為長遠;3、制定戰略決策;4、構建完整的團隊,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根據共同目標進行管理,評估個人業績和結果;5、快速和清晰地溝通信息;6、把企業視為一個整體,將管理者自身的職能整合其中。只掌握一兩種職能相關知識的傳統做法無法再滿足要求;7、以聯系的眼光看待企業,只專注于一個行業里少量產品的傳統做法無法再滿足要求。
? ? ? ? 二、兵法與經營
? ? ? ? 軍事戰略與企業思想及實踐之間,一直存在著持久而強烈的類似點。現代管理思想家經常借用最高明的軍事實踐。以軍事來比喻企業,吸引力在于它很明白地說明了你的敵人是誰。孫子總是很擅長使用這一對比。如他提出過如下建議:凡先處戰第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翻譯:大凡先期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就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后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斗的就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能夠調動敵人使之自動前來我預想的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能使敵人不能先我來到戰場,是設置障礙,多方阻撓的結果.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能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能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動起來.)在許多人眼里,孫子是戰略的最高峰。管理者們也似乎完全接受了商場如戰場的觀點。當然,由于孫子的認識因為太過言簡意賅,難于理解,最終往往變成可用性不強的警句。特別對于西方的管理者而言,更難于理解高深莫測的中國智慧。
? ? ? ? ?而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則把戰略視為政治博弈。“與其把戰爭與藝術相比,我們不如更準確地把它與商業相比。商業同樣是利益與活動的沖突,更類似政治,反過來說,政治也可以視為一種規模更大的商業活動”。他最著名的論斷是,戰爭不過是以其他手段來延續政策。對于戰略觀和目標管理之間的相似之處,他有一句話揭示得很清楚,“如果把每一次交火都視為一系列軍事活動的一環,那么至少在可見的范圍內,事情的走向是可以預期的,指揮官便總能站在通往目標的光明大道上。”
? ? ? ? ? 三、戰略管理的全盛期
? ? ? ? ? 作為企業歷史學家,錢德勒把戰略定義為“制定企業的長期目標,并為實現這些目標采取行動,分配必要資源”。而安索夫則認為應該有一種在商業企業內制定戰略決策的實用方法,而且所有人都可以運用它。他區別出四種不同的標準決策類型,分別為戰略決策、政策決策、項目決定和標準化經營程序的決策。進而他把決策分為“戰略性的”(關于產品和市場)、“行政性的”(關于組織結構和資源分配)、“經營性的”(關于預算、監督和控制)和系統這一維度。這樣就形成了一套以做出戰略和規劃決策的理性模型。核心是差異分析的簡單概念,先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確定你希望達到的地方,確定能夠實現這一目的的任務。他把協同引入了管理詞匯表,簡潔而令人信服地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2+2=5.
? ? ? ? 安索夫認為戰略性管理是“管理職責的一部分,它確保公司在市場上的業務能滿足實現組織的目標,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并具備競爭優勢,與此同時開發公司未來的利潤潛力。”而“經營性管理也是管理職責的一部分,利用利潤潛力,通過高效生產、流通分配和營銷戰略性管理計劃出的產品和服務,讓公司的利潤達到最優。”,而對這一切而言,分析師戰略管理的基石,因為分析造成癱瘓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 ? ? ? 但明茨伯格則認為,戰略是無法規劃的。規劃與分析有關,制定戰略卻側重于綜合。規劃師的任務應當是發現戰略和分析戰略,充當戰略的催化劑,而不是給出答案。他認為,當今的戰略規劃實踐存在3大缺陷。首先是它假設不連續性可以預測;其次是規劃者脫離了組織的現實。因此,為了真實、有效地理解組織的競爭環境,必須把軟數據動態地整合好規劃流程當中。再次是戰略決策可以公式化的假設。根據明茨伯格的描述,戰略制定具有如下幾個特點:①戰略源于綜合;②它帶有預見色彩,是非正式,而非程序化、形式化的東西;③它依賴于發散性思維、直覺和潛意識,正是如此才能使創造力爆發,形成新發現;④它沒有規則,出人意料,妙手偶得,講究直覺,顛覆了穩定的模式;⑤它把管理者視為靈活的信息操縱者,善于利用機會,而不是獨斷專行的指揮者;⑥它是在斷斷續續發生變化的不穩定時期完成的;⑦制定戰略的方法是視野廣闊,富有遠見,靠眾多有能力嘗試又能進行綜合的成員參與。
? ? ? ? ?四、在實踐中分析
? ? ? ? ?安索夫精心構造的戰略管理被認為是管理界的一個奇跡。但說能進行分析,進而實現它呢?答案是職業經理人。于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管理成為了一種職業。如果說市場經濟是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操控,那么,管理的演進就需要有一只看得見的管理之手。這就導致了商學院的發展,商業教育的理念很快推廣開來,從此管理教育就漸成燎原之勢。由于觀念和教育的雙結合,管理者有效地再造成了分析師,代表人物是哈羅德·吉寧。他的基本組織戰略是:多元化是力量的源泉。雖然大雜燴式的收購本來是公司經營的噩夢,但吉寧依靠一系列復雜的財務檢查和目標,把越來越多的公司維持在軌道上。這是通過分析讓意外情況盡量不發生做到的。他希望讓人可以預測、可以控制,就像他們管理的資本資源一樣。他說:職業管理的最高藝術就是具備從其他所有人身上嗅出真相的能力——此外,還要有膽量、求知欲、勇氣,如有必要,還需要率真的粗魯勁兒,從而確保你的所作所為確實是我們說的不可動搖的事實。但是,倘若公司圍繞一個人的推動和精力建立起來,這家企業的壽命恐怕長不過此人的事業生涯。這顯然并不是一種適合所有人的管理模式。對此,1970年,湯森在《提升組織》一書中呼吁人們不要陷入對數據的一味追求。他認為管理者不是壽命超級品種。湯森的觀點及時而準確:管理者可以是專業人士,但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永遠正確的超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