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大唐元和八年(813年),西川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奉旨回京,共事多年的薛濤寫了這首《送友人》給他,字里行間滿是不舍之情。兒女情長路更長,國事為重,武元衡還是毅然啟程回長安了。水茫茫,山蒼蒼,從此伊人在遠方;月色寒,夜有霜,良人一去不復返。
武元衡一回長安就接過了宰相的重擔。沒過多久,同為宰相的李吉甫病故,另一個宰相李絳也因足疾退位,雖說朝廷提拔了兩位新宰相,但是具備豐富地方管理經(jīng)驗和官場閱歷的武元衡,無疑是唐憲宗最為倚重和信任的人,國家軍政大事,都要聽取他的建議。但是,朝廷的工作比西川地方事務麻煩的多:連續(xù)幾年水旱交替,耕地減少,糧食減產(chǎn)。元和八年,長安周邊地區(qū)因災損失耕地三萬八千頃;元和九年(814年),巂(xi)州地震,一天內(nèi)余震80余次,大量民房倒塌,損失慘重……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元和九年,藩鎮(zhèn)淮西造反,朝廷征討,戰(zhàn)火一度燒到了東都洛陽附近;與此同時,河北的一些藩鎮(zhèn)也蠢蠢欲動,時不時出來搞事……
雖說有困難,但是形勢上總體向好。相比于前幾任皇帝的平庸無為,唐憲宗算得上一個有為之君,在前期相繼任命了一批能干的宰相,如杜黃裳、裴垍(ji)、李絳等,這些人能一心為公,朝堂上無黨爭,宦官專權也有所收斂,政治氛圍團結清爽,而且,武元衡有一個得力的政治幫手,這個人就是御史中丞裴度。早在元和二年,武元衡坐鎮(zhèn)西川,裴度便以節(jié)度使判官(相當于幕僚)的身份跟隨,武回京做宰相后,裴度自然受重用,出任御史中丞一職。(御史中丞是御史臺的負責人。御史臺是唐朝的最高紀律監(jiān)察機構,負責對全國官員糾違督查,并可參與審理重大疑難案件。原本的一把手叫御史大夫,副手才是御史中丞,唐中后期,一把手基本空缺,由御史中丞主持工作。因為是清望之官,御史中丞也是宰相的備用人選,武元衡在任宰相前就擔任過此職。)裴度在軍政國事方面的建議常與皇帝和宰相不謀而合,因此深受唐憲宗和武元衡的賞識。
轉眼已是元和十年(815年)。這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三日凌晨,天還沒有亮,正是出發(fā)上朝時間,武元衡帶侍從幾人從長安靖安坊的家中出來,剛出家門就遭到埋伏的刺客襲擊。先是照明的燈籠被飛鏢熄滅了,領頭侍從吼了聲“誰?”話音未落,身中一箭。然后暗中亂箭齊發(fā),多個不明身份的人持刀劍圍了上來。侍從們嚇得四下逃竄,武元衡連人帶馬被人控制,馬被牽了十幾米遠,武被一棍敲下馬來,跟上一人手起刀落,武元衡倒在血泊中;與此同時,幾條街外,準備上朝的御史中丞裴度也被襲擊,裴度被連砍幾刀滾下水溝,慌亂中,裴的一個隨身侍從英勇護主,抱住刺客并大聲呼救,刺客砍掉這個侍從的手臂,看了一眼水溝里的裴度,以為已經(jīng)得手,跑掉了。案發(fā)時天未全亮,但長安的街道上已有商旅和行人,武元衡和裴度被行刺,被人全程目睹,“宰相被刺殺了!”反應過來的人們驚呼,聲浪從京城的各個街坊一直傳到了皇宮,剛開始皇帝不知真假,直到天亮后皇宮紫宸門外出現(xiàn)了武元衡的帶血坐騎,方知情況不妙。
派去查看的人到了案發(fā)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武元衡頭部被砍掉帶走,現(xiàn)場慘不忍睹;水溝中的裴度尚有一絲氣息,原來裴度當天鬼使神差帶了頂帽子,頭部挨了刀傷但并未致命。
大唐宰相武元衡的生命定格在了元和十年六月初三這一天。仿佛早有預料,武元衡被刺殺的前夜,天氣悶熱難耐,武久久不能入睡,他作了一首《夏夜作》的詩:“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沒想到的是一語成讖,一代名相竟然喋血街頭了。
元和十年(815年),距唐帝國的滅亡尚有近百年時間,在大唐的京城長安,當朝第一宰相、御史臺負責人同一天被暗殺,史稱“大唐第一案”。很明顯,這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刺殺,更是一次極其嚴重的暴力恐怖襲擊,手段極其殘忍,影響極其惡劣。
到底是何人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