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也許就是我最真實的寫照。但是,我想我并不孤單,是不是也有一些人與我同行了?這么些年走過來,最近我才深深感知,知道與做到的距離很長,也許是一輩子。
關于讀書。
我會經常讀一些書,喜歡讀人物傳記,當然還有一些大家稱之為的雞湯。我讀人物傳記,就是想從作者身上學到他們為人處事的思維方式。一旦拿起一本書,就從頭讀到尾,生怕漏掉了每一個字。在讀到與作者思想同頻共振時,心情非常激動。暗下決心,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樣這么做。一本書我每次讀到一半時,就很著急的想一口氣把一本書讀完。讀完了一本書之后,也沒有很好的總結,消化與反思。接著,又開始讀下一本書,生怕錯過了與下一個偉人聊天的機會。當別人告訴我書要精讀的時候我是知道的,但是,當我去讀的時候并沒有做到。掉進這個坑幾年了,今天才幡然醒悟:選到一本好書,至少要精讀3遍,讀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你可能常常聽見某個人講,曾經因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本書影響了他一生。不用懷疑,他說的是真的,因為他(她)做到了。
關于運動
我喜歡打籃球,生平就只有這么一個高雅的興趣愛好。我的偶像是喬丹,他的精神與技術我一直在模仿,但從未被超越,也知道不可能超越,是吧!我相信許多籃球愛好者和我一樣,多少個日日夜夜在球場揮汗如雨,帶球、轉身、突破、跳投,每一招都反復練習。當然我講的興趣愛好者,都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的這群人。每次打完球,我心里都有一種遺憾:當時怎么不用這一招了?要是用這一招那球肯定處理得很好。然后進行下一場比賽,回來繼續帶著遺憾。這就是知道與做到的距離,為什么一想就會,一做就錯。也許你會說我缺少鍛煉,我非常同意,畢竟這只是我們的愛好,并不是職業。最近,我才悟到最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學的招數太多,而每一招都不精,沒有自己的核心竟爭力,導致看起來很花哨,其實很脆弱,不堪一擊。而,你常常聽說一招鮮吃遍天那真的是對的。
關于碎片信息
時至今日,鋪天蓋地的信息圍繞著我們。這讓我感到非常的焦慮,一方面覺得自己懂的東西太少,要學習的太多。一方面覺得東西太多,根本學不過來。如果我是一頭牛的話,那這些信息就是一條無形的繩子,它總是牽著我的鼻子讓我不能自已。曾幾何時,我也知道不能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但是,一拿起手機和電腦時,就又掉進了坑里了。自我深度分析之后得出:沒有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導致的,也就是聽他們人云亦云,就好像同時同意兩個正反的觀點,這樣是非常可怕的。
結合我掉進去的幾個坑,總結了三條經驗。
第一點,過濾一下自己的知識系統,把自己學習的知識分類。我通常把他們分為三種,一種是精神食糧,代表我的價值觀的書籍。二種是方法論,教我做人做事的技術書籍。三種是專業知識,工作中用到的書籍。這樣分類的好處是,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會盲目跟風。
第二點,把自己的價值觀寫出來,并按照寫出來的做。三十而立,古人有講,人到三十歲,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價值觀,我們現代人也是一樣非常需要的。我的價值觀是:學習、方法、終局、逆向、反思、踐行、利益、信任、堅持、專注。二十個字,從此,它就指引著我前進。
第三點,把學到的知識,刻意的用起來。每個人的大腦里面都有一個“工具箱”,當我們要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要從里面調出一個工具出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大腦總是本著“用進退廢”的規律在運行的,如果總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而不用,那就很容易忘記,也就和不知道沒有什么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