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2年10月從一覽辭職開始“創業”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經歷了4家雇主(帶自己5家):當初為了一時解決溫飽之需的韓國料理店一個月,之后經朋友介紹進入一家小獵頭公司半年(期間還在一家網絡招聘公司待了不到一個禮拜),然后今年應之前的同事之邀加入他的公司三個多月的時間,決定轉行到電商,在上一家公司不到倆月,到現在為止已經快兩年了,感覺還是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
可能對很多人來講這個并不重要,能賺錢就是硬道理。其實,能賺錢當然好,但如果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可能硬著頭皮能一時多賺點錢,但其中沒有投入的充實感,沒有完成的成就感,最后也一定讓你的“賺錢”沒法持續下去。哎,我是不是又焦慮了……
辭職之后閑在家里的幾天,說實話有點對自己的放松,睡到自然醒、不想寫東西,看書會困,看電影多看幾部感覺味覺就沒那么靈敏了。其實,休息這種事情,如果沒有遠行沒有受過心理高壓的話,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超過24小時就等于“墮落”。于是,從今天開始給自己安排各項事情,哪怕很小,小到看幾篇訂閱號上的文章。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起,不喜歡討論他人的事情,國家大事,國際新聞跟我沒有半毛錢關系,甚至身邊人的喜怒也不再理會,不喜歡與他人爭論,談得來的就談,談不來的就相視一笑。昨天書友會有一個兄弟帶著情緒化的口吻大談政府的不是,黨的不是,我實在受不了,于是很不禮貌的把人家給打斷了。仔細想想,還是有那么一點點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他人的潛意識。前幾天剛看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青年時期的曾國藩曾經以一套儒家正統的思想嚴謹要求自己,并要求他人,結果處處不順,處處受到為難,帶著嚴重的挫敗感閑賦在家兩年之后,出現在以前朋友圈完全另外的形象。不再以對自己的要求對待他人(包括上級、幕僚、下級、需要打交道的所有朋友),完全是“同流合污”的姿態,而內心當中依然堅守自己的那份精進、修煉。
真的是太難得了。觀察自己與身邊的所有人,年輕的時候都意氣風發,棱角分明,懷有強烈的理想抱負,愛憎分明,即所謂的憤青。然后這個時間段一過,大部分人感覺看透了這個社會,于是變得破罐破摔,以一句簡單粗暴的話語來評論所有事情,當然還有一部分人依然在堅持“理想主義”和理想主義。為什么要在前一個理想主義加冒號,因為我定義它為偽理想主義,即以自己淺薄的見聞,依靠書本上的理論描述一直在吶喊的人。而真正的理想主義,則是需要具有“內圣外王”的自我要求和大氣,修煉自己的同時不是過多地要求他人,而是更多地容忍他人,才能成就更大的事業。
反省自身,昨天還討論了內向人和外向人的區別,我是典型的內向型人,一直在向自己的內心尋求智慧,尋求力量。希望每次回頭的時候,都能夠一邊心里潮笑一下過去的自己,然后對自己說“嗨,小子,又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