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b>
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傳達給我們的是:人不看重名利,才可明確的志向;人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
語淺意深。
第一次看到默念時,字字猶如清新音律鉆入心兒。曾將它列入名言警句,卻只停留在了欣賞層面。
而現在快被零碎時間砸碎,又焦慮的我,不禁有強烈的危機感要去抓住后半句--非寧靜無以致遠。
自己是需要整塊時間才能投入的不適應人群。如果出門,排隊15分鐘,等車十分鐘,坐車半小時等,這些可利用的時間都很難投入,去做所謂的正事。
比如,本來打算在等車的時間里,看點文章,卻時時斷了線,沒心情,讀不下去。多次之后,浪費了太多時間,又沒收獲,而心有堵。
另外,心里裝事時,效率也極其低。還時常被其他所誘惑。
這直接導致了時常對現狀不滿意的結果。為每天浪費的時間而懊惱。討厭現狀,討厭自己。
反省過,行動的問題只能從思想上來解決。一度喝“雞湯”來強身健體。有的藥料對癥,有的則是江湖之藥。唯一還有印象的,是下面這個故事。
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因家境原因,不得不出來工作。無論多臟多累,多簡單的工作,他都始終如一地堅持完成。
后來靠著這種勁兒,他一步一步地往上成長,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
別人問他,你為何總是能一心一意地去完成,而從不抱怨呢?
他說,你對現狀不滿意,要想離開它,你就必須把手上的工作做好,這樣你才有機會脫離它。
其實,現在看來,更多的不是這個男孩有多睿智,而是他具備一顆動態適應環境的心,能夠不遺余力地為一個目標努力。
也曾憤懣過,為什么生活會有那么多的不公平?為什么想要的都得不到?
后來慢慢釋懷了。因為沒有一顆安靜的心,沾染了太多的塵土,混雜了太多的雜音。做不到心無旁騖,又怎有資格讓你的時間跟那些人一樣寶貴。
每次讀民國時期的名家著作,比如,林徽因,胡適,張愛玲,錢鐘書,梁實秋等時,都是懷著致敬的心情。
他們能在紛亂的世界里,將深刻的思想有力地跳躍在紙上,即使數十年,數百年之后,仍然能跟我們牽起有效的鏈接。而且他們文字無聲地敲動浮躁的弦,給人以心靜的魔力。前段時間,重拾經典,依舊收益良多。
之前聽過一句話:“心沉靜下來,智慧就會升起?!?/p>
人生智慧是在反思中汲取的,那恰恰是心靈最沉靜的時候。
而且生活事件的不確定性和豐富性,往往需要我們在不同的狀態里尋找不同的模式,去走向高效。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擁有一顆沉靜的心。
心靜下來就是全世界。
我想擁有全世界,因此我的目標是:在靜中再生,在靜中安定。
不被混濁誤了眼,不被煩躁誤了心。
比如,在無關的聊天中,寫下這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