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茶是每個喝茶人都繞不開的品類,若想享受茶的美妙,巖茶是個好選擇;若想提升品飲水平,巖茶是個好選擇;若想在泡茶上有所突破,巖茶還是個好選擇,通透了巖茶,可遙望茶之真諦。
巖茶品鑒開課,千澄茶室四處尋覓來的24款巖茶,涵蓋巖茶的五大品種系列,四大名叢全包括,還有很多稀有的奇種,款款茶都是精挑細選而來,如招生簡章中迎春老師所說,“通過巖茶一門深入,帶領大家建立俗軒茶道品飲體系,學習欣賞茶,也向內重新發現自己。”課程中迎春老師親自泡茶,我猜想每款茶一定把自己綻放到極致,才配得上迎春老師花費的這些心血。
巖茶于我,一直是神秘的和頭痛的,那些花樣繁多的品類,一座山一條溝就是一個茶世界,單一棵樹就是一個不同的品類,緊挨著的兩棵茶樹,即便同一個樹種,出品的茶在行家看來差異巨大,而我,懵懂闖入茶的世界,從正巖、半巖、洲茶這些名詞開始,看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地容地貌,搜索三坑兩澗究竟是什么,肉桂or水仙,戰戰兢兢邁出第一步。
2015年半巖水仙 vs 2012年馬頭巖水仙
正巖茶與半巖茶,隨意搜索度娘,都能給出無數條的解釋,歸納總結為,正巖茶是以著名的三坑兩澗為代表的,武夷山風景區內的36座峰,99塊巖區所產出的茶葉,稱之為正巖茶。如果問兩款茶的差異,猶如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差距是巨大的,茶的美也不盡相同。先說品到的這款馬頭巖水仙,泡了九道,仍覺有潛力可挖,還沒有喝盡茶滋味,總覺得會出現新變化,而半巖水仙,喝罷六道,會感覺茶味已盡,于是換了茶。
單說回這款2012年的馬頭巖水仙,干賞的時候外形并不出眾,暗褐色的條索上很多白霜,香味是內斂的,比較清晰的香味是花香和陳皮的味道。溫過杯醒過茶,茶的香氣被喚醒,香氣純凈層次分明,清晰可辨的花香、蜜棗香,還有淡淡的藥香透出。
第一道茶湯入口,紅糖水一樣的甜度,蘭花香、棗香縈繞在腦海,一圈又一圈飄渺著。巖韻在舌面和上頜清晰可辨,就那樣立體而明確。第二道茶湯的巖韻更加突出,從口入喉,水潤的感覺充滿整個口腔,腦海中依然盤旋著茶的各種滋味。公道杯里留存的花蜜香、藥香,淡淡的純凈的奶香,引誘你聞了一次又一次。第三道茶湯氣質轉變,變成清新的冰糖甜,從口到喉都充滿了舒適的清涼感,一開口,雅致的蘭花香縈繞左右,整個人都變的輕盈而香香的。
水仙的香是雅致的,無論哪種香,總是細細一支,裊裊上旋,回味良久。水仙的水潤難以言表,就是一口湯喝下,整個口腔都浸潤著茶湯,不是茶湯在口的感覺,也不是回甘生津的感覺,就是仿佛有成百上千的細小水珠掛在口腔的所有角落,水水潤潤的,能掐出水來,應該是所有女生都追求的皮膚極致水潤的效果吧。
再說回半巖水仙,香氣純凈幽長減半、水潤感減半,巖韻沒有那么立體,茶湯中多了些許苦澀,如若只是單喝,也是上好的茶,只是跟正巖一對比,好比丫鬟見了小姐,立刻相形見拙。
2012年馬頭巖水仙 vs 2017年水簾洞肉桂
肉桂和水仙,巖茶中的兩款當家品種,一個以香氣取勝,另一款以滋味領先,若真要分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肉桂猶如巖茶中的陽剛男人,霸氣、辛銳、刺激;水仙溫婉如女人,柔順、低調、內斂。
今次所品水簾洞肉桂,干賞時就已經香氣滿撲,醒茶后不用全部打開蓋,馥郁的花蜜香、焙火的焦香和肉桂特有的辛辣的香氣全然綻放,一團團的從蓋碗中溢出。第一道湯呈上,就帶著一團香氣而來,湯入口后之勁爆,仿佛要炸開口腔內所有味蕾,各種滋味刺激著口腔的所有空間,巖韻迅速布滿舌面、上頜、喉部,茶氣下沉到丹田,周身被香和熱由內而外占領。第二道杯底的奶香獨樹一幟,第三道果香又漸漸釋放,肉桂的每一款香型的出現都是濃烈的,每一種味道也是霸氣張揚的,茶湯的熱度十足,兩泡茶喝下,手心腳心微汗。
也說說肉桂的湯,雖說香不過肉桂,但肉桂的湯還是有自己的魅力,香氣入湯至深,便有了香湯一說,茶湯下肚,香氣跟隨茶氣四散在身體的各個部分,會有周身變香的感覺,不似水仙哪種裊裊攀升的香縈繞在腦海,肉桂的香是浸透全身,香不僅包裹著整個茶席,更是隨湯入身,滲透到身體的每個細胞中。茶湯中濃郁的巖韻,也刺激著口腔,從口到喉都被巖韻籠罩,回味持久深長。
肉桂與水仙,巖茶中的兩生花,今日課得以窺見一斑,識得霸王也遇見虞姬!
后記:
需要感謝迎春老師的用心和貼心,特意選了武夷山的水來沖泡巖茶,武夷的水加上武夷的茶,肯定是絕配,令茶能夠全然的釋放本身的特質。今日三款茶,都是迎春老師親自沖泡,穩定性首當其沖,避免了沖泡不穩定而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味道,而且以迎春老師深厚的茶道功底,更是能夠展現茶的各種美妙,好茶遇上對的人,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