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下,產品分為“種子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落期”。每個產品都會沿著這個生命周期成長和演變,這是一條客觀規律。當產品來到成熟期的時候,有些產品經理會發出這樣的疑惑“自己的產品已經到了一定階段,接下來該怎么發展似乎無從下手?”
這個時候,產品經理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成熟期的產品有什么特點:
有一定的用戶數量,
一定的市場占有率,
成熟的產品形態,成熟的商業模式
個人看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熟期,互聯網產品是不斷迭代,不斷去觸達或超越當下的天花板。
其次,我們要明確成熟期的產品要達到什么目標
對內而言:
就是要延長成熟期的時間,延緩進入衰落期的時間,并盡可能進行微創新,爭取發現新的增長點;
對外而言:
建立并深挖自己產品的護城河,增大競爭對手的超車成本;
具體而言其實就是做以下幾件事:
覆蓋更多的用戶場景;
表面上看產品成熟期似乎用戶需求已經被滿足的差不多了,但是事實上隨著產品的用戶量擴大,覆蓋的用戶增多,那么實際的需求和用戶場景也會增多。而一款產品最初也不可能完全預料到新增的需求和場景。而產品經理就需要去應對這些新增的需求和場景,并從中找到適應當下或是領先市場的功能點。
比如虎撲社區,在我印象里最開始他是一個籃球社區,“利用翻譯+整理的“新聞與流言”,集專業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很快成為虎撲早期的拳頭產品”。而隨著用戶量的擴大,發現很多用戶同時是籃球迷也是足球迷(或其他運動fans),因此就延伸出足球和其他版塊。而虎撲的用戶大多是年輕人為主,他們精力旺盛,除了體育,他們還會討論到底哪個女生好看等話題,于是就有了步行街。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對于球鞋等中高檔的體育用品有了需求,于是有了虎撲識貨。
在將用戶分層的基礎之上,進行促活和提升核心行為的轉化率;
促進用戶活躍率和核心行為的轉化率,其實是成熟期一個重要的任務。成熟期的產品用戶是到達一定量級了,用戶的分層化會逐漸穩定或明晰。在之前階段,可能由于資源,成本等因素暫時沒有做或者沒有細作的用戶分群就可以開始了。有針對性地做相應的產品或運營活動來達到相應的目的。
用戶分層的方法有很多種,根據不同分層用戶,產品經理可以有針對性的考慮產品設計。舉兩個例子
按用戶行為來分:
新用戶(未下載或未使用):希望他們能下載產品,常用的策略是新用戶福利;
下載用戶(初次下載或初次使用產品的用戶):希望他們使用產品的時候更流暢,減少流失率,此時應該用新手引導,讓他熟悉。
活躍用戶:希望加深他們使用產品的頻率,那就要加深用戶對關鍵行為的使用習慣,;
興趣用戶:希望他們完成付費決策,購買商品,就要考慮可以使用不同的促銷和營銷手段;
付費用戶:提高付費的次數和頻率,可設計復購用戶折扣等。
這是一個漏斗模型,我們的目標就是不斷提高各個環節的轉化率。
按用戶具體需求來分:
比如一個家長社區,雖然大方向來說家長們都是為了孩子好聚在一起。但是不同(可能是因為年齡、地區、教育目標和理念不同)的家長具體需求是不同的。有的家長關心幼小銜接,有的家長會關心如何提高單科成績,有的會關心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財商,有的會關注海外留學等等,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就會有不同的場景,不同對應的功能,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去有意識地挖掘相應的需求,或是重點抓哪一類家長。
拉新
為產品帶來新鮮血液,新的流量。這一塊通常是需要產品經理對非用戶投入更多的關注——去思考他們為什么不使用這款產品?不使用產品的原因是否有共同點?他們是否在使用競品?競品有什么吸引他們?
想通了上面的問題,再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手段無非都是那幾個,只是要在實操的時候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處理。
將新的趨勢和產品結合,衍生品切入,找到新的發力點;
我們已經將上面的各種方法都做完了,但是市場大環境、技術實力所限,天花板已經到了,我們怎么辦?
個人認為兩個思路可以參考:
1、將產品結合新的趨勢新的熱點;
比如陌陌,陌陌原先主打陌生人社交一炮而紅之后,經過不斷的發展步入成熟期。直播風口出現之后,陌陌將本身社交的屬性加上直播的熱點,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從2015年9月上線陌陌現場,2015年12月開通紅人直播,到2016年4月全面開放全民直播,實現月活近3000萬,陌陌直播業務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拿到了這個成績。
2、產品衍生品切入,垂直化
有的時候,一個產品從全局來說可能改動較為困難,牽涉到的層面太多,或者是因為從大品類來說已經很難做突破了。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從某個垂直市場突破,將某個垂直品類的用戶需求深挖?
以上為個人一點不成熟的思考,請各位看官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