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某些年輕人,做這個不感興趣,做那個也沒興趣,這是很常見的。
注意:這個“興趣”二字可不是真正的興趣,而是他覺得這個工作不輕松,工資低,干活累,所以就說沒興趣,其實就是個借口。此興趣非彼興趣。這個興趣在某些年輕人的口中其實就是有沒有意思的代名詞。什么是有意思?就是好玩兒、輕松、不累!筆者認為這是不太妙的,不要經常借興趣之名行偷懶之實。這樣會嚴重阻礙到我們正常的人生發展目標達成。
時下很流行的苦情成功學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沒傘的孩子要努力奔跑,
你不努力,沒人替你努力!
你看過紐約凌晨四點的街景嗎?
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更優秀的人,他(她)們比你更努力。
。。。 。。。
筆者個人以為,如果你能用這種二維文字打動一個在精神上昏昏欲睡的年輕人當然是好事,因為這證明了TA并沒有完全睡著。沒有象一只駝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里自欺欺人。但是,現在多年流行的宅男文化告訴我們,用這簡單的文字要想叫醒某些真正沉睡的年輕人,是相當困難的。宅男之所以宅而懶,沒有上進動力,正是因為他們沉迷于某些精神鴉片而不自撥。比如游戲、上網、網戀。。。要想宅男不再裝睡偷懶,引導者或者個人本身必須打破舒適界線,把自己推向生活危機的邊緣,這樣才能慢慢的喚醒一個人的叢林生存本能。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單以金錢論成敗。一定要有精神上的價值自發認知,而不能只認定發財了就是成功了。因為錢財一旦用光,精神便沉淪不振,把價值意識建立在單一金錢數量上,這是失敗的單向引導。價值觀是不穩定且不靠譜的,這是筆者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曾經看過網易人間的一個故事,說深圳有一個城中村,里面住著一群多年不愿意回老家的人,他們有的是畢業多年卻屢屢打工失敗居無定所的年輕人,有的是失敗的小商人,有的是農二代。。。這群人的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還揣著自己認定要發財的夢想,在深圳這個外人看來遍地黃金的地界里混著日子,過著象行尸走肉一般的日子,未來遙不可及,現實極其收縮破敗,沉淪于廉價住處和廉價三餐以及網吧文化里。這樣年復一年的混著無法擺脫現狀,有些人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卻還是居無定所衣食堪憂,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宅男文化圈,說它是文化,此文化非彼文化,而是特指一種現象,廁所文化也是文化的一個現象。
其實這個現象就是宅男文化的一種極端體現。網吧是天然的脫管障礙,并不是每個人到一定的年齡了就懂得如何穩定謀生而且精神意識自立的,很多的人是在反復中掙扎中一直都找不到穩定的出路,又不肯低就,結果就迷失在大都市中,直到老死無著落。在現代社會中是一個不少見的現象。
雖然TA們看起來不象宅男,每天都在為了生存奔波,都經常有外出,要么找工作,要么找房子找吃飯地方,要么就是會友喝酒,但其實TA們的心態是收縮的,就是既不能實現一戰成名,又不能痛苦的慢慢積累突破自我,有什么稍大一點的困難便去放大它,然后自我退縮,理由很簡單,有最基本的吃住滿足了,可以上網放松麻醉自己就行了。這是真正的在混。這跟物質樸素主義者有著本質區別。而物質樸素主義者是有遠大的目標追求的。TA們只是物質條件上不會去過分追求炫耀,而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實現自已的投資中。
宅男要想拯救自己,需要兩方面的助力,最主要的還是自己要覺醒,不能半醒不醒甚至長期開脫自我麻醉,因為很多時候人生確實是痛苦的,資源是有限的,在沒有資源協助的前提下,長期不能自我提升確實是會沉淪在社會邊緣,終日為了生存奔波而看不到出路。
筆者個人總結,作為一個普通家境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
一等資源是教育(可以影響幾代甚至十幾代人)
二等資源是房產(70年三代人)
三等資源是人脈(30年最多)
四等資源是婚姻(有效期變化不定,變數太多,無法穩定計算)
五等資源是存款(有時候人性能讓其一夜蒸發)
為什么這樣區分呢?因為教育本質上是一個人走向社會中上階層的穩定跳板,自古以來皆如此。無數事實證明:教育投資遠比金錢投資影響要長遠得多,教育能影響幾代甚至十幾代的人。我這里特指家庭精神傳承的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有很多家庭和個人會誤把教育等同于學校里的應試或者社會的體制教育,這是片面不完整的,家教也是教育并且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還有自我學習教育體系的構建。人的一生教育成分是多元的,并不是只有一種模式的教育。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多元的引導使自我認知和意識完全覺醒、對社會價值觀的完整構建、并且不斷調整使其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價值實現。我不是在賣弄概念,而是真正的自我總結。并不是從哪本書或者百度上面復制來的。概念的定義就是要全面且完整。只不過筆者比較擅長此道,總結能力可達教科書級別。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此方面能力。
現代商業社會中,很多人很多家庭已經看不到這種教育的長遠影響,是可以理解的。因為TA的家庭一代甚至幾代人都為貧窮所困,已經屈服為金錢的奴隸了,甚至從根本上麻醉了自己,認為讀書無用知識無用。這是很可悲的走下坡路意識。
筆者以為: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競爭法則、權衡利弊、調整自我,然后在社會規則框架內實現價值最大化。這跟金錢至上的家教觀念是有本質區別的,區別就在于本體價值的增值彈性。
金錢至上的世俗家庭意識中,只要你占有了一定數量的金錢,你就是成功者,而什么競爭、創業、實現價值,上進學習,家長是不管不顧的,TA們只要看到最終結果。這在教育邏輯上有著巨大的漏洞。這是一個勢利的家教模式,也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模式,
只看結果不參與過程構建和修正去定成敗,從家長角度來說是用邏輯悖論撇清了責任關系,即:你失敗了是你自己不聽話,我只要看到一個未來能賺錢的你,少跟我說那些沒用的!家長養育你這么大了,是沒有一點責任的,我只負責用錢財用食物把你養大,你的精神成長、自信建立、學習能力跟我沒什么大的關系。
現代社會,有著太多這樣以金錢關系為主維系的家庭關系了。養育恩情也折算成了一定的錢財,子女給了父母,便被夸成孝順,不給則視為大逆而不孝,而父母則終生被禁錮于為子女謀劃錢財身家的不歸路上,買完了房子還要攢子女的結婚錢,結果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一個家庭沒有正常的親情,子女終日在外為錢財謀生而無法回家維護親情,只是用一句話便搪塞了這種精神關系。一種是身不由已的江湖無奈,更多的是被這個社會的世俗觀念所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