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直沒有鼓起勇氣寫與產品相關的文章,第一是因為自己的產品知識都是從一些前輩的分享以及相關的書籍中學來的,沒有經過太多的實戰,所以寫出來的感悟必然會很淺顯,第二是因為我個人不太擅長寫文章,怕寫出來的文章會被大家鄙視,所以遲遲沒有動筆。直到前天晚上,看到一位產品前輩的文章,其中的一句話讓我決定在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之前要不斷的記錄下自己做產品的心得,并盡可能的讓所有人來批評指正,以得到快速的提高,這句話是這樣說的:“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抗打擊能力,如果連眼前這點打擊都承受不住,那么你根本就不適合做一名產品經理”,沒錯,作為一名正走在產品道路上的小白,如果連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都不敢拿出來跟大家分享,畏手畏腳,又如何能夠在今后的產品道路上承受住更多的批評與質疑呢,當面對批評和質疑的時候,只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大家是在質疑我的能力,而不是我這個人,這就夠了,能力是可以不斷提升的,所以想要在產品道路上走的更遠,就要勇于接受批評和質疑,更重要的是,想要成為一名產品經理,請愛上他的生活方式,只有自己自喜歡這個職業,而不是把它僅僅作為一種養家賺錢的工作,這樣才有可能在產品的不歸路上走的更遠,我希望能夠通過寫文章的形式,一邊記錄下我走向產品經理的每一次感悟,也一邊接受大家對我能力的錘煉與打磨,這就是我為什么想寫下《產品經理是怎樣戀成的》的原因。
正文:
《為毛做這功能》
眾所周知,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是對需求的把握,可作為剛入門的產品小白來說,把握需求可謂是難上加難,那么怎樣才能快速學會把握住用戶的核心需求呢?答案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要不斷的問自己:為毛做這功能?
當我們使用App中任意一個功能時,一定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現在可能是誰(用戶畫像),我為什么使用這個功能(核心需求、心理變化),我是在什么樣的場景下使用這個功能的(觸發、執行、干擾),搞清楚這三個問題再來體驗產品,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貨。
首先來談一下第一個問題,我現在可能是誰。這個可能取決于產品的用戶群體,我可能是這個用戶群體中的任何一個人,但想要使自己真的變成這個用戶群體中的一員就需要代入他們的角色,沒錯,就像演員一樣可以很快的轉換身份,馬上入戲。怎樣入戲呢?第一步,掌握“我”的基本信息,例如,當我們打開外賣類產品時,我們可以帶入白領的角色,但光靠拍腦袋是不能夠完全帶入角色的,首先我們需要深入的了解白領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子的,這就需要去多問多看,比如去網上找到白領專題的社群,加入進去看看他們每天都在聊些什么,看看他們的每天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子的,有了這個用戶畫像之后,我們便能夠進入第二步了,給自己一個具體的形象,例如:我是一名在北京的白領,月薪7000,沒房沒車沒結婚,公司的老板很摳門,在業務多的時候還經常要求加班,并且沒有加班費,但平時工作不算太忙,經濟也不算拮據,周末也能夠享受消費……代入這個具體的形象后,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但一定要時刻保持代入感,不可把自己的主觀感覺強加在這個代入角色身上。
那么再來談一談,我為什么使用這個功能。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那也就是說,“我”打開一個App時,是有心理預期的,希望通過使用這個App里面的功能來達成“我”的目的,也就是所謂的用戶需求,還拿外賣類產品舉例子,“我”打開這個App的時候,核心的需求是解決吃飯問題,但是當代入角色后,就能夠發現更多的附加需求, 這個時候就要考慮用戶的心理變化了,作為一個都市白領,吃一頓飯的價格是15元還是20元基本上沒有差別,但是送餐時間是10分鐘還是半小時就有很大差距,所以那些滿減活動的篩選標準可能就沒有送餐最快的篩選標準那么吸引白領,同樣外賣評論中的味道、衛生以及曬圖,也是作為一個白領的“我”所關心的,那么代入角色后我再打開這個App的需求就變成了,“我”想要一次價格合理、送達快速、但味道以及衛生也要過關的外賣服務。
最后再來談一下,“我”是在什么樣的場景下使用這個功能的。這個時候也就是正式開始體驗功能的時候了,體驗功能的時候,首先要模擬一個使用場景,例如:作為一個忙了一上午的白領,早上還因為遲到被老板罵了一通,現在工作沒做完,想要在中午加個班,不打算出去吃了,此時的“我”心情很糟糕,在這總情況下,打開了外賣類的App,使用其中的點餐功能。當有了這個模擬的使用場景的時,就需要考慮“我”的主觀感受,在使用外賣類APP時,“我”會希望用最快的速度點好餐,節省時間,同時“我”的心情已經很煩躁了,如果食物的圖片很難看,是那種商家自己照的照片傳上去的,我可能就會沒有食欲,不想再繼續點下去,但如果圖片很好看,而且整個界面的顏色也沒有用大紅、大黃這種刺激性較強的顏色,都是很柔和的暖色,可能我的心情就會變的好一點,變得更有耐心一點。同時也需要考慮一些意外情況,例如,準備支付的時候,突然間來了一個電話,結果這個是“我”一個許久不見的老同學打來的,我倆聊了半個小時,掛掉電話的時候,手機跳回的界面是應該讓“我”繼續完成支付,還是重新下單,因為有可能在這30分鐘里,商家有可能看見“我”長時間未支付以為我不需要了,已經把我那份賣了出去,那么解決方案是不是可以限定支付時間,如果超過15分鐘未付款就發短信提醒"我"去付款,如果超過30分鐘未付款就自動取消訂單,或者“我”的同事在旁邊鼓動我陪他出去吃,那么對于“我”來說這么熱的天,時間這么緊,工作又這么多,“我”是不希望出去的,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可以很自然的發現屏幕上那較為醒目的室外高溫提醒和超短的送達時間,“我”就會更加堅定不陪他出去吃飯的信念,并試圖用這些理由勸說他也定一份外賣。如果能試著在不同的場景里去理解產品的邏輯與功能,多想幾種意外情況,體驗產品將會變成一件超好玩的事情。
當不斷的體驗別人做的產品并按照剛才說的三個步驟不停的問“為毛他會做這個功能”時,潛移默化中就能夠鍛煉出把握用戶需求的能力,同時如果有精力,可以再試著從產品的戰略以及演化方向上理解產品的功能,我感覺這是一個小白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最快捷的方式,當然快捷不代表不辛苦, 用這種方式體驗產品對腦力的消耗很大,所以當累了的時候,不妨就停下休息一會,看看周圍的不合理設計,試著在生活中也代入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對了,下一篇文章的名字我已經想好了,就叫《生活中的產品汪》,因為產品經理并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產品經理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PS:我知道自己目前對產品的理解還是很表層的,寫下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各位前輩們能夠指出我知識體系或者思維方式的不足之處,同時也記錄下我不同階段看問題的方式,等我真的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時回過頭來看看當初寫下的淺顯的文章,能夠感受到自己進步,回想起當初想要成為產品經理的那份執著。